
想想自己大概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过书了吧,一天到晚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可能忙着贪恋虚无,忙着复制虚无,又忙着删除虚无,最后连什么都不剩。总之时间也这么一天一天地在过去。想法可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情况确是有出入,谈不上静心的修行。
其实有时候发现自己很多想说的话说不口也就罢了,连写都写不下来,随之而来的一切我也都欣然接受。无力且不安,都是隔了夜就可以忘得一干二净的东西。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当时大冬天气的我就穿了个睡衣直接搬了个凳子坐在了窗台外面的空地上,发了大概一个小时的呆,回来就冻成了傻子。后来一想,嗯,这种事肯定是我能干得出来的,不过自那次之后,我再也没做过这样的事,以后,不知道……
反正胡思乱想也不是第一次了。大多数时候是有感而发。我想问啊,太清晰太深刻的东西好,还是太模糊太浅薄的东西好呢?人是不是不应该太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呢?或者不是说想要,而是想拥有。不管是什么,也不是说执着是不该有的信条,当然要有,还是说人贵在清醒,却也难得糊涂。人生不完全是一场可以随时停笔的考试,很欣赏那种能拿十分考八分的人,当然多数人拿个六分,就已经很开心了,比如我,当然很多时候六分都拿不到就是,尽如人意的那就不是人生了。
修行不仅在于一两天的茶饭,最好成为一种习性。我这里的修行无关竹林,青叶,几滴水,一盏茶的事,只与心境有关。在假定的成像和既定的事实之间划出一道水痕,也就是在那么一瞬间可以看得清楚罢了,过后便什么也没有了。所以其实成与不成界限也不分明,但都勉强算是一个果了。接受不接受都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狂风暴雨最终也会平静下来。
修行于修,不仅仅是要静心,还要诚心和精心。当下什么都有点太浮躁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但是也不乏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人。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能做到诚心的人就大打折扣了,毕竟生活推着你走到了一片森林,很少有人会毫不犹豫地转身奔向一片大海,哪怕那是你日思夜想,迟迟不肯放下的。久而久之你把这理所当然当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如果没有热爱,那就等同于没有了灵魂,那比起诚心来说,更应该是一种相对舒适感,就好像你和某个人呆久了,就越来越感觉好像你们认识远不止从刚刚遇见的时候开始。至于精心,倒是唯一一个非硬性条件,有时候自然而然比把所有都安排妥帖来得更合时宜。
修行于行,应该是先行,然后是慎行和力行。先行不是没有想好自己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就着急迈出第一步,而且思想上的先行,比人前一步,不单单是速度。慎行是要做到足够地小心,深思熟虑过后总是比草草决定收效更佳。力行,其一是身体力行,其二是量力而行,再是尽力而为。佛家有说法谈到人生有四大苦难,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但只有当你身处其中,才能参透几分滋味吧。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不妨去试试,可能会有所收获。我还是觉得应该少去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最好不要想,人不要好高骛远。最后还是要努力,毕竟当你用了浑身解数之后,就算没有意料之外,结果还是情理之中,那么这个过程,我想也会令你难忘。
有人告诉我说“理想在前,未来可期,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幸福会来敲门”。当你想好了,就去做吧,或者出格那么一次,兴许幸福真的会来敲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