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遍“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我有话想说。
从来没有为自己为家人长远考虑,怀着末日心态生活了多年的我,内心抵触“稳定”的生活。
毕业时一时糊涂,去争取到了留在学校的附属医院工作的机会,工作了四个月后,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即将扎根在这个单位,再过几年,也将没有任何离开这个城市的机会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惧。
于是,办了22天的离职手续,离开了。
我的妈妈到现在还在念叨--在医院不是挺好的嘛。
每次说到这,我也只能说早点睡吧,然后把电话挂掉。
心想,我才不要被孝顺绑架,然后牺牲掉自己自由生活的权利。
我就是这样自私的人,衡量一切事情是否值得,该不该做的标准是,如果第二天我没了命,在天堂里我会不会遗憾。
事实就是,如果我不能跟着直觉走,不能自己决定方向,什么时候改变方向,我就会遗憾,非常遗憾。
对于一个向死而生的自私的人,做成一件事并不重要,做好人并不重要,能任性,才是重要的。
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那太巧了。
可是你知道 “利他主义” 吗?
环顾你的身边,有很多优先考虑他人的人,他们更在乎父母生活得顺心与否,是否给了孩子最好的玩具,社会是否安宁和平,这些人愿意牺牲自己,少考虑自己,换他爱的人的舒适和开心。他们是“利他主义” 的人,或者说“无私” 的人。
所以他们愿意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也许是公务员,国企员工,或者其他,来换取更多的时间陪父母陪爱人陪孩子,做饭洗衣服添置日用品。
也许并不需要他为家里出多少力,仅仅是父母看着他在做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他就选择了稳定,换父母欣慰的笑。
也许这份稳定的工作机械重复,或职业本身和他的期待相距甚远,但让父母满意,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的意义。
又怎么能说这是在浪费生命呢? 这明明是走上了人生巅峰啊!
但别看他放弃尝试新的工作,和若干种可能的事业发展路径,在生活中,却可以收获更多可能性。
我的一个闺蜜(举亲戚朋友的例子确实很肤浅,但是毕竟真实),历经艰险,成功地获得一份离家近,又稳定的工作,每天上午跑五公里练体能和格斗,剩余的时间读书喝咖啡喝茶修身养性,一周能读两三本书,周五回家陪爸妈过周末。以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估计爱好,现在买了手卷钢琴,下班可以练琴,又不断修炼自己的摄影技能。
曾经的一些朋友,当互相的生活模式差异逐渐变大,也就是慢慢失去了共同语言,甚至不再联系。但我的这个闺蜜,我和她距离四千公里,两年能见一次面,但依然觉得亲近和敬佩。她的智慧,隔着千山万水,汨汨地流过我贫瘠的精神世界,经常让我觉得自己像吃了一年的菠菜之后,眼前端上来一盘锅包肉。
一个一周读两三本书的姑娘,必然轻松揭露我这个一年也读不上几本书所造成的肤浅和浮躁。
这是稳定的工作带给她的礼物,带给她身边的我的惊喜。
我们的社会倡导拼搏,勤奋,很多年轻人孤身一人到一线城市,住狭小的房间,每天加班又充电,后来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拼搏和勤奋,二三线城市的稳定工作不值一提,甚至是loser的选择。
“利他主义”的人牺牲了肆意追求酷炫的梦想的机会和“利己主义”的人牺牲了默默取悦父母让他们安心的机会,你能说哪个更对,或哪个更高尚吗?
喝一瓶冰糖雪梨也许对你来说是吃了十二块方糖,要长肉的,但对于严重低血糖的人来说,那是救命的药水;
玩游戏或许对你来说不如去图书馆更充实,但对于别人来讲,也许是成就感和快乐;
看电影或许对你来说只是消遣和把妹的工具,但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学习人生哲学的课堂;
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你来说是怯懦,逃避挑战,但对于别人来说,那凝结了勇气和智慧,带来了他的精神世界的长治久安。
我怀疑“普适性”的存在。社会如此多元,主流价值观也仅仅是其中一种价值观,可以倡导,但不必要求每个人都嵌入其中。
伍迪.艾伦说:你不必一生鞭挞自己,你又不是达芬奇,我也不是。
你可以告诉我,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活法,但不必说,你应该怎么活。
傻狍子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私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