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评价方式从本质上扭曲了学校教育,考试和评价成为诸恶之源。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现行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记忆与理解为中心,陷于极其狭窄的领域,而评价结果却被视为学生整体的表征,或是当作学生整个人格价值的表征。因此许多学校的教学活动陷于狭窄的领域,牺牲了学生真正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现行的评价方式主要以纸笔测验的分数为依据,将学生在某一期间的学习成果加以排序,确定学生之间的优劣关系,带有综合判定的性质。这无助于教学活动自身的决策与改进。因此这种评价丧失了进一步推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性的作用,对学生乃至对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三,顺倒了教育目的与评价手段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为教学而评价,而是为评价而教学。因此压抑了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考分当成目的,并把它凌驾于真才实学之上的倾向,不过是对学间的真正价值的扭曲的社会态度的反映。
上述问题造成了应试竞争条件下难以医治的痼疾:偏重于应试能力的训练,而不顾及所设学科的认知性情意性能力的培育使实际的教学活动失去了均衡。这种失衡,不是我国教育的特产,可以说是世界上诸多国家教育的通病。
一个改革方向是“多维度评价”。这是值得我们推崇和追求的方向。例如,要评价学业成就中比较难以捕捉的“隐性学力”,还得准备多种测量方式,诸如观察、自我报告伙伴判断.论文测验、口头回答、作业样品、现场测验研究报告等等。确实,认知方式、创造性思维,对问题的感受性之类的重要特性与能力的重要测度,尚待研究。
但度量这些特性的困难也正在得到克服作为具体的评价方式或方法,诸如百分制、等级制孰优软劣,倘若南开“为什么而评价”的大背最,是无从评价的。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首先是摆正评价在教育中的位置,,根本转变评价观点的问剪其次是解决评价改革的基本模式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教育学家桑德立足于“教育人本化“的原理,提示了“今后期待变革的倾向”:
1、从作为处罚性的测验改变为引导持续性成长与学习的刺激。
2、从纸笔测验的评价改变为重点在于观察的、采用多样评价技法的评价。
3、从记忆中心的评价改变为重点在于创造性与问题意识的评价。
4、从课程终结时的考试方式的评价改变为持续地合作展开的评价。
5、从局限于测定狭窄范围能力的评价,改变为广泛综合地测定认知性、情意性、运动技能性等种种能力的评价。
6、从单纯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
7、高等院校从片面地规定人学资格的方式,改变为同高中合作开发妥善的评价技巧的评价。
可以说,桑德这段话传达了当代教育评价的要点,值得我们倾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