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工作、家庭的原因,已经很久没有参加混沌大学组织的线下刻意练习,昨晚下班后和同事一起来参加了。本次的交流会由前麦肯锡战略咨询顾问曾小军主持,会议一开始集体听了【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如何用科技驱动医疗变革》的混沌课程。
廖老师从微医创业史上归纳了四个思维,1、行业洞察2、用户洞察3、锁定切入口4、提高效率。首先从行业分析上,从医院、医疗、医药、医保四个领域去分析整个行业。创业初期他们发现医疗领域区别于其他行业需求决定供应,属于供应决定需求的行业,并且在十几年前医疗属于低互联网化的行业,所以他们没有盲目的从积累需求方用户流量的创业思维去入手,而是从搭建医院互联网前端服务器开始为医院进行服务。其次,用户洞察上,他们以离用户最近的思维去洞察,发现挂号是病人行为的第一步,但在许多三甲医院和专家门诊最难的环节,排个号能排几天甚至几周,所以他们率先推出网上预约挂号的服务,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第三,寻找切入口,在经历行业洞察和用户洞察之后,迅速做出了几项服务,比如前端服务器让医院互联网化,比如网上预约挂号,到后面的名医多线坐诊、处方共享平台、医药oto平台、国内首家互联网医院等。最后,基于前面的分析,在效率方面进行提升,他们认为国内看病难、看病贵,许多原因在于各种场景上的低效问题或则资源浪费,所以当他们梳理完行业分析、用户洞察、找到切入口之后,剩下的就是去改善场景,将场景前移,用技术赋能的方式提高效率,发展至今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具价值的医疗领域+互联网的企业。

在这样的要求下,每个小组进行迅速的思考。我对这个思维模型的一句话概括是“交易场景减损最大化”,微医是属于新型的创新商业模式,将医院、病人、医药公司、医保范围、政府单位,这整个环节涉及的利益交易模型进行了场景化划分,并通过技术赋能、缩减物理场景空间的方式提高效率,在各个交易环节的场景上进行减损,从而输出微医的商业价值。为此我举了VIPKID的案例,也是从行业分析、消费者洞察、寻找切入口、提高效率上去分析。中国的k12教育行业上,在此前都是处于小规模化、低技术、家庭式作坊等方式发展,用户对学英语的需求上都渴望能获得专业纯正甚至是一对一的老外专业教育,vipkid运用技术赋能的方式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连接北美的美式教育,为中国教育输送最纯正的英语教育,找到用户需求的切入口,将场景前移,用在线教育的平台让用户足不出户能够直接学习,提高了效率。第三,应用方面。本来想举例我自己现在所从事的纸匠公司,但说实话,目前公司的商业模式还不稳定,以这样的思维模型去分析太早。因此我举了最近爆红的产品相互保,我自己是三天前在支付宝上加入的,我觉得这个也将对整个保险行业形成颠覆式的变革。相互保对行业的分析,目前整个保险行业,公司林立,险种极多、口碑不一,还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国人没有买保险,因此这部分人就是相互保的目标客户。二,用户洞察。对这部分人不买保险的分析,一是价格,二是信任。我自己就是没有买保险,一是认为自己还年轻,先不急,保险每年要交大几千甚至上万几万,感觉贵了。其次,我对保险公司持怀疑态度,许多保险都是承诺20年以后的事,时间那么长,到时候靠不靠谱?物价上涨了之后这些钱会不会不值钱?我真正的需求是当我不幸发生保险需求的时候能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帮助,我不寄望于二十年以后,这些场景太远了,这么多年交钱对我而言会有多少损耗?所以看到相互保之后我毫不犹豫加入了,入会一毛,周期内发生需要均摊的,我们计算了一下一年最多五六百块,而且需要芝麻信用650分以上,从未自己买商业保险的人才能加入。让我从价格层面、信任层面上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最后,从交易效率上来说,直接绑定支付宝,也是很方便的交易方式。因此第三步的应用层面,我认为相互保很符合我说的交易场景减损最大化的思维模型。我代表小组上台演说这些思路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同。
刻意练习最后的流程也由小军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很有逻辑、诙谐,让人很有感悟,感恩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以后有条件我会尽量参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