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工作回到了原来的办公的模式。工作节奏步入正轨,就连户外的空气都变得温暖起来。在我们顺风顺水的生命里,疫情给了我们一些冲击,我们如何想,怎么做?也需要有自己的底层逻辑。一种坚持,两手准备,三个拥抱。这是我今天想与各位PM聊的话题。
一种坚持:
坚持用“长期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个春节前后,面对新冠肺炎,我们的情绪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起伏:"不觉得它有什么厉害的"“看起来还是蛮严重的”“没想到它有这么厉害”“它再厉害,我们也一定能赢”春节假期,我们情绪能量被掏空。当病例数翻着倍往上升的时,内心满是不安,被恐惧支配着,没有任何心思干别的事。
可是,把时间的维度拉长一点,以月为单位来看,你会发现,重拾信心也就是前后个把月的事。疫情对情绪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只是短期的。2003年的非典的历史已经有先例。借用"长期主义"的望远镜,我们要快速稳定情绪。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
站在未来,思考当下我们该怎么做?悲观的的人注定悲剧,乐观的人才有未来。回想2012年世界末日预言面前,那些悲观的,叫着在末日到来前花光所有,准备末日之前任性一把,快乐去死的人,最后都活得怎么样了呢?我们要始终“危”中寻“机”,用创造而不是消耗来面对未来。
两手准备:
一是做与病毒共存的准备。现在的情况是,国内看起来趋于收敛了,世界各地却出现了病例的明显增加。我们可能从病例输出,变为防范病例反向输入。同时,针对性疫苗或特效药,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有可能新冠病毒会跟乙肝,HIV等已知的病毒一样长期伴随着我们。如果我们的口罩迟迟摘不下来,我们也要努力生活下去,活的更好。
二是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讲完大环境,再回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在2.10号收到工资短信通知的时候,我有一份安心和敬意。当前的疫情影响下,有一些基本面不好的公司,直接活不下去了。有一些现金流吃紧的公司,用各种办法断臂求生。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也是一种幸福。
这是我们过去的奋斗,让公司在黑天鹅事件面前有一些底气。同时,雨过天晴以后更美好的局面,需要我们从当下就用努力来创造。说这个话的时候, 2月快要结束,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却还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今年要用还剩的10个月的时间,干出一年的工作产出,或许才能平抑疫情的影响。如果说过去我们是奋斗者,今年接下去的10个月,我们需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三个拥抱:
拥抱新事件带给我们的深刻变化。不得不说,疫情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变化。消费线上化,买菜都得定好闹钟,打开app,准时开抢,限时秒杀。学习线上化,办公远程化。拥抱变化,是我们唯一明智的选择。然后,你会发现,打破原有习惯,甚至可以更好。
例如在线办公会议,之前有skype,但我们没有使用习惯。可是,被逼着用起来,发现skype或者钉钉不需要定会议室,不需要定点等人,每个人都能展示自己的材料。会议少了一些环节,提升了一些便利。后续在适当的场景,我们可以多用这种方式,提高效率。
拥抱以商业成功为目标的产品思路。通过努力和摸索,我们提高了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以"创造打动人心的产品"为目标的PM产品意识。这是一个广大的空间,供大家发挥聪明才智。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边界。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打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代表作。当我们的目标不再是干了多少活,发布了多少项目,而是创造了多少上市即上量的产品,取得了多少款产品的商业成功时。你个人的商业价值也得到提升,不知不觉成为了更值钱的自己。
拥抱以IPOC迭代精进的思维方式。PM年度复盘中,我提出了一种输入,过程,输出,循环这一带有增强回路的思维模型。实践起来,你需要打破原有的单点式行为方式,站在系统中观察自己需要做的事,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样才能承接上下游,在能力和责任边界范围内的事,要做足,不给下游排污。也要想明白,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不是西瓜和芝麻我们都要捡?如果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我们就拉起队伍稀里糊涂的做下去了,就是对开发团队不负责任。IPOC循环运行起来,既是强调协同,也是担负责任,更是推动组织能力提升的引擎
丘吉尔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我们要提升维度看待当前的疫情,迎接它背后的机遇。
加油,20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