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之《论作者》

《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之《论作者》

作者: 终遇伞上花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21:40 被阅读4次

叔本华把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有感而发,另一种则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后者占据大多数。

为了稿酬和版权而写作,本质上就是文学的堕落。除非一个人是纯粹因为有东西要写才动笔,否则他的作品将不值一读。

如果是小说呢?这个地方我不敢贸然反驳,但是,当把事情一分为二的时候,总有一些中间地带被忽略,结论真的能那么清晰吗?世界上的作品有感而发的一定可读吗?为写作而写作的一定不可读吗?怎么能肯定作者不能是有感而发,而且也要为写作而写作?

这段里面比较有价值的说法在于对于思想搬运工、拼凑者的书籍,确实没必要费神观看。作为写作者,也要力争有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已经为前人所熟知,但是也要用自己的脑袋想出来。

他又把作者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光写作不思考的人,第二种是边写边思考的人,第三种是先思考后写作的人

除非一个作者所写的东西,是来自于他自己的头脑,否则他的作品就不值得一读。

叔本华不同意以看新书代替旧书的阅读。

如果可能的话,读者应该阅读那些真正作者的作品,宁可购买别人用过的二手书,也不要读摘取他们内容的新书。

关于原创,叔本华这样写道:

真正思考论题本身,而不是思考写过这类论题的书籍,和别人说过的话语。

除非一个作者所写的东西,是来自于他自己的头脑,也就是说来自于他自己的观察,否则他的作品就不值一读。

一本书只是其作者的思想留下的印痕而已。这些思想的价值,要么在于题材,即作者思考的对象和问题;要么在于形式,即作者思考的方式。也就是说,他是如何思考这些对象和问题的。

当一本书被人称赞的时候,它之所以获得名声的原因,可能由于题材也有可能是形式。

因其题材内容而显得重要的书,写作者反而不甚重要。因形式而重要的书的独特性,取决于写作的人是谁。

然而公众更感兴趣的却是内容而非形式。(重点)

叔本华说,他所指题材与形式之间的区分同样适用于人们的谈话。谈话的形式,是一个人的理解力,洞察力,以及机智灵活。谈话的内容是这个人的知识面。

谈话的价值有可能取决于形式,也有可能取决于内容。取决于谈话内容的谈话,正如西班牙谚语所说:“笨人对自己事情的了解,远甚于智者对他人事情的了解。”

相关文章

  • 《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之《论作者》

    叔本华把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有感而发,另一种则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后者占据大多数。 为了稿酬和版权而写作,本质上...

  • 2017-06-16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没有孤独,谁会陪你庸俗? 受不了孤独,拿什么庸俗?

  • 庸俗和孤独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可我既庸俗,还孤独

  • 2018年4月28日  ☀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 少焦虑多行动。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 泗洪中专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 无标题文章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因害怕孤独,寂寞,我们努力合群,从中不知消耗了多少时光。殊不知,恰恰是孤独...

  •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不够强大的你 只能咬着头皮孤独的走下去 唯有前行 才能有希望 没有眼泪 就不会有成功 没有付出 就不会有收获 没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之《论作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yh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