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个必备技能

作者: 井底之鲲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10:51 被阅读6次

    还记得高中课程有哪些吗?

    “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

    没错,其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从小学到高中,排到第一的课程总是语文。这也足以证明我国教育对于语文的充分重视,而在语文课中,最让学生感到心力憔悴的非作文莫属了!

    作文,就是写文章。

    比起填空题、选择题等其他各种题型,作文可谓是历史最为悠久。

    文字的意义,绝不是让大家做选择题,而是自诞生以来,就被古人们通过各种排列组合,创造出来各种语义用以传递信息。

    一篇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文章,既记录并展示当时的思想人文,也一路传承至今,促成人类从未断绝的中华文明。无论是《庄子》的寓言、《论语》的教导,还是《三言二拍》的嬉笑怒骂,都是古老文明的朵朵浪花,共同在文明之海中翻滚。

    清代张鹏翮曾为苏姓宗祠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下联共涉及六人,其中上下联均有所指的是苏轼。

    苏轼,又叫苏东坡,他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可以说他成就了中国文人的全部想象,但他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异类。林语堂先生多方收集资料,编成《苏东坡传》一书,很值得阅读。

    之所以提起苏东坡,是因为他的散文。

    他曾写下一篇文章,不止文字优美,而且哲理深厚,既有佛学的豁达,更有出世的无为,可以说千古第一。这篇文章就是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的《前赤壁赋》。

    对于学生来说,凡要求背诵的大段文字,会毁掉这段文字吧!

    但在十年之后,苏轼再也不是那个早已作古的遥远印象,而更像是我的一个朋友。在困境中难以挣脱时,苏轼穿越时间,告诉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不必被外物困扰。

    “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这种美到极致的享受,只有在纷繁世事中觅得一丝闲暇的人才能感受到,闲暇让人更贴近生活。

    去年我曾走过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主持修建的苏堤,其政绩与文化彼此融合,至今仍生命不息。

    即使如同未来科幻片中所讲述的那样,人类必须放弃地球,奔向广袤的太空,苏轼的文章也不会断绝,《前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不就是彼时的真实写照嘛!

    这就是文章的意义!

    文章的生命力由作文之人决定,人是没有办法“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的,但是文章可以。

    文章对于作文之人来说是技法,对于写作本身来说是艺术,对于读者来说是思想。

    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写作对于具体的、鲜活的、忙碌到甚至需要时间管理的职场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内部效应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在这里我需要特殊说明一下,不是说只有这两点要写作的内部原因,而是说已经发现了这两点。不出意外的话,我会在未来持续的思考中,发现写作的更多原因。言归正传,接下来说一说两个写作内部效应的原因。

    首先,写作让人摆脱肤浅,写作的思考基础让人走进事物的内涵与逻辑。

    世界在你的面前不是混沌的一团迷乱,而是分散在空间中的点,这些点是人类世界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随着思考的深入,点与点之间会在你的大脑中形成连接,原本分散的点成为彼此相连的知识线,知识线之间彼此交叉成知识网络。最高的境界是融会贯通,你站在任意一个点上,都能看到与此相连的所有点,以及再次相连的二级点、三级点。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够达到多层级的融会贯通,通过推理,普通人也可以想象世界在智者脑中的模样。

    融汇贯通这个标准可能不适用于普通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通过写作持续思考,你会更通透。

    还有一个原因,写作是对碎片化时间的最好利用。

    与吸收不同,写作是创造,人人都会吸收,但并不是人人都会创造,创造是属于聪明人的活动。

    手机已经成为当代人躯体的扩展。无论走在何处,总会发现很多人用手机看电影、刷微博、打游戏,我并不是对手机的这种使用方法进行批判,毕竟手机集成了如此多的娱乐功能,毕竟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闲暇来享受生活,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我要说的是:所有吸收型的享受,其价值仅局限在自己,吸收对外界不产生价值。而当你写作的时候,你是创造者,你是你作品的“上帝”,写作是思想与灵魂的绽放,你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

    消费所带来的快来,远不如创造所带来的快乐更高级。

    至于“仙福永享、寿与天齐”这回事,你做不到,或许你的文章可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一个必备技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zo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