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经疏楷定记》338讲下品上生摘选|智者开导

《观经疏楷定记》338讲下品上生摘选|智者开导

作者: 佛安渝北 | 来源:发表于2020-05-28 11:47 被阅读0次

~净宗法师讲

(摘1)智者开导

……

故此品人,虽非智者,但能专称,超入佛家。智者开导,亦无委曲,但教叉手称佛名耳。

所以,这一品里说“如此愚人”,他不是智者,既然如此,他怎么能开解呢?他就是用不思议之心,就不想那么多了,“佛这么说,我就这么念”。所以,他最后只是专称,只要能专称,就“超入佛家”,直接超越,入诸佛之家,往生净土。也就是说,他摒弃了拟议,以绝思议之深信心来仰靠这句名号的救度,这样就可以了。

“智者开导”,临终不是有善知识开导他吗?之所以称为“智者”,是因为不讲啰里啰嗦的,也没有那些七弯八曲的,所以说“亦无委曲”,只是教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显示智者的大作略。当然,我们临终助念的时候,善巧地加以引导都可以,但是最终都要归到这句名号当中。

但此经极唱,理虽如斯,泛论亦容有轻受者。

下辈三品往生之人,显示的都是阿弥陀佛本愿救度最极真实的一面,所以叫“终穷极唱”,道理一定是这样的。不过,如果我们放宽一点,宽泛来谈的话,因为众生根机各个不一样,也有“重转轻受”这种情形。

《十住论》引《般舟经》云“唯除业报必应受者”,彼明现生护念之益,不遇横病横死之难。而言“唯除应受定业”,义当先业今身轻受。准知现业当应受者,亦当容有今身轻受,

《十住论》里引《般舟经》说“唯除业报必应受者”,这是指什么呢?是讲“现生护念之益”,现生受佛护念的人一定不遭横病横死之难。但是,有一种情形除外,就是“唯除应受定业”,这是他过去世所造的业,先世造的定业到了今生也不能完全排除横病横死之难,它会显示一些今身轻受的情形,这是前世业导致了今身轻受。

所以我们就知道,今身所造的现世之业本来是当来应受的,可能也有哪种情况呢?“今身轻受”。“现业当应受”,“当应受”可能是来生,也可能是今生,比如你现在50岁,到你55岁的时候受,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也应当有“今身轻受”。

如彼《不空罥索经》云“若有有情,造极恶业,及谤正法,破佛菩萨形像、塔庙、经论、教法,是人应堕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无间苦。如斯有情,能生悔心,至诚忏悔过去、今生所造重罪,受持斋戒七日七夜,于菩萨前,每日诵此陀罗尼真言一百八遍者,当知其人先世、今世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诸罪,悉灭无余,不堕地狱;唯除五逆,现世轻受。云何证知?所谓一日乃至七日,疟病、热病,或患眼耳鼻舌,断腭、头背,乃至两臂、两膝,痔痢、霍乱、白癞、风疽、疥癣、痈肿、疔肿,(乃至)厌蛊等病,鬼神娆乱,人民讥谤,鞭挞禁闭,或梦不祥。以是轻受,能禳地狱重报之罪。何况净信轻罪有情,持此真言不成就耶”(以上略抄)。

这里列了一些现世轻受的情形。前面是造了恶业的,而且是定业,由于现世轻受,就把他的地狱重报之罪提前消掉了。造重大恶业、定业的人,定入三途的人都有这样的效果,“何况净信轻罪有情”,如果对佛菩萨有清净信心,所造的罪还不重,持这个真言哪有不成就的呢?

持一般的真言都能成就,如果持阿弥陀佛别意弘愿所成的名号,就更能成就了。

又如鸯崛,

就是鸯崛摩罗。

证果之后,虽无学身,狱火所烧,经说之为转重轻受(《贤愚经》说)。圣身尚尔,况凡身乎?准知临终恶病、苦相,亦有转重轻受者也。

鸯崛摩罗要杀一千个人生天,最后遇到释迦佛,他得度的机缘成熟了,还证了阿罗汉果。虽然证得“无学身”,就是阿罗汉果,但最后他走的时候显现的还是狱火烧身,经中说这就是“转重轻受”。想想看,他都证阿罗汉了,是圣者之身,尚且这样,何况是凡身呢?当然也有临终相不好的,转重为轻受的。

有哪些情况呢?像一些人临终得恶病,有苦相,这就是转重轻受的一种表现,不代表他没往生。也因为转重轻受,可以禳地狱重报之罪到净土。

当然,我们助念的时候,多数见到走的时候比较平静安详,甚至多有瑞相,当然大家信心欢喜;但是偶尔也有相不好的,不能因为这个就断定他一定没往生,很可能是一种重报轻受的现象。刚才举了例子,阿罗汉圣者都有这样的,何况是凡人呢?凡人罪业无量无边,何况有的人念佛也没几天,没念几声。

若尔,今经何不说之?

有转重轻受的情况,《观经》里干吗不说呢?下辈三品都说他们直接往生了啊。

为显愿力功能超绝,不思议、不可称、无等无伦最上胜故。

《观经》不说这些,就是要特别显明愿力功能超绝这方面,这是不思议、不可称的。

若尔,已义不违教乎?

你说经文不说是显愿力功能超绝,可是你又列了转重轻受的情形,这不是违背了弥陀愿力功能超绝之教吗?

他说也不违背。为什么?

机类万品,教益千差,且许容有,为离偏见。愚人偏信,还有谤故。唯除业报,深意在斯,应知(《要集》“十因”至下当引)。

《观经》当然是就愿力本身的功能,所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那是非常恰当的,当然就显示这样的情形。可是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佛说教法利益众生,随着根机不同也有深深浅浅。所以从大面来讲,应该说有这种情形存在。这样理解显示比较通融,不至于局限在偏见当中。

因为愚人不能信超绝不可思议,如果就他的信心还不够深来讲,说也有转重轻受的,可能他反而好接受一些。如果毫无遮拦地直接把真实究竟义显示出来,他可能反而增加诽谤,说“哪有那回事?那是别时意,那是指大善根的、菩萨示现的,凡人能这样吗?”

所以,《十住论》引《般舟经》说“唯除业报必应受者”,这里就有深深的慈悲之意,就是摄护这些信心还不够深入的人,让他们免起谤法之罪,保护他们的善根,让他们的善根可以慢慢养着,慢慢增长。

(4)第四句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四)从“命欲终时”下,至“生死之罪”以来,正明“造恶人等,临终遇善闻法”。

“命欲终时”,他一生造恶,现在快要死了,临终了。

“遇善知识”,如果遇不到善知识,就掉下去了,下三恶道了。所以,下品三生都是很有戏剧性的。在这命缩一寸、命光短暂刹那的时间之内,这是高难度动作,高难度的救急、救难的场景,看到底怎么把他救出去。“遇善知识”,缘分来了。

善知识怎么开导他呢?前面中品下生是善知识说二尊教,这里的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净土法门当然是大乘,所以讲“大乘”。“十二部经”,大乘经典撰集表达的方式有十二类,可以查佛学词典,像“修多罗、祇夜、伽罗那、伽陀”等等;不是指一部、两部,《观经》一部,《法华经》一部,《华严经》一部,不是数量上有12本经本,是总指一切大乘经典,不论哪一部,或多或少。

这些经典的“首题名字”,因为经文的内容总是包含在经名当中的,所以是以“首题名字”来代表这部经。然后这部经又不确定是指哪一部,总之就是诸大乘经。以“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代表一切通途诸教行,诸教、诸行都是在诸经当中表明的,用“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来含摄一切诸经法门而已。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临命终这个恶人听到大乘经的经名,大乘经的威力不可思议。听完之后就灭罪了,灭了多少呢?千劫重罪。千劫也不短了,“千劫极重恶业”。但是还不够,要往生净土,他的恶业太重了,“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要到净土还不行。

所以下面“智者复教合掌叉手”,“智者”就是善知识。善知识看他还不够,什么能救他?烘托、引导、推出阿弥陀佛本愿救度,教他合掌叉手,“你合掌,我来教你,你跟我一起念,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个人就跟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称名之下,“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接下来第五句就说他往生了,就这么殊胜。

很显然,“临终遇善闻法”,遇善知识,闻法是闻两个法:一是通途大乘教,以这个作为代表,就是“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二是闻到阿弥陀佛名号,他有什么修行呢?合掌叉手称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一声之间就往生极乐,这一声就灭掉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到殊胜庄严的往生,所以叫“极难信法”,不可思议。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我们愿生极乐净土的,要好好把《观经》的九品往生,尤其是下辈三品,反复琢磨,反复对照,感受弥陀救度的大悲愿心和大愿业力,决定会信心欢喜,决定会前途光明。经文白纸黑字写在这里,你不信,你信谁呢?你想往生,当然要依净土的经典,依我们祖师的解释,否则就是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就是“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摘2)遇善知识

……

这是分科,下面解释:

即有其六:

释中为六。

一明命延不久;

二明忽遇往生善知识;

二中

“忽遇”等者,不期而遇,如张馗例。

就是突然而来的。像我们现在准备好了,说“临终的时候来给我助念,帮我开示开示,鼓励鼓励我,安慰安慰我”,那不叫“忽遇”,早就安排好了。

这个人为什么叫“忽遇”呢?他一辈子没有行过善,没有结过佛法的缘分,在临终时突然缘分来了,才有这个机会显现了,这就更能显示弥陀救度的自在无碍。不是事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预先铺垫安排,长时积累,没有那些,是忽然遇到就能当下解决。

“往生”等者,简异圣道善知识也。

善知识有两种,有“往生善知识”,有“圣道善知识”。这里是“往生善知识”。

然《法华》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故知二门虽殊,见佛良缘,名善知识。

什么是“善知识”?通过他的教化开导,能见佛,是见佛的大因缘,这才称为“善知识”。人在世间要成就一切事情,一定要有因缘,因缘往往是我们遇到的人事所展现出来的。你碰到某某人,缘分来了,事就办成了;碰不到就没有。

人海茫茫,整天吃喝拉撒睡,那些缘分都属于五欲为境,是世间的生活常规之缘,甚至是造业之缘。你在人海茫茫当中遇到善知识教你念佛往生西方,这是你多少辈子修来的福报。这样的缘能改变你生生世世常没常流转的结局,让你超生净土,所以这个缘真是特别尊贵,稀有难得,多少钱能买来啊?所谓“稀遇道场闻净土”。总之,不论圣道还是净土,都是引导众生跟佛见面,跟佛成为一体,引导众生念佛,这才称为“善知识”。

乃至教令入无相门,亦为令见真法身故。

圣道法门不一定教他念佛,是教他证入无相。“证入无相”也是教他念佛,为什么?这就是实相念佛,让他见真法身。所以,一切不能离开念佛,圣道门也要归到念佛。只不过根据众生的根机、好乐,可能说实相念佛,但是也要归入念佛。

故今智者,先虽为说大乘诸经(或渐或顿明空有故),后乃转教念佛为要。若不如是,名恶知识,恶魔伴党,不可亲近。

所以,这里的善知识就是显示善知识的德相。先说“大乘诸经”,“大乘诸经”里,或者渐教,或者顿教,或者说空,或者说有,都没问题,目的是作为见佛的一种良缘。最后一定是“转教念佛”,“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转教口称弥陀佛名。

如果是一个临终的人,尤其是造恶之辈,临终众苦云集逼迫,你跟他讲那些天高路远的,说那些不救急的话,那不叫善知识。总之,要把他归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称名必定往生,这就是善知识。扯那么多,甚至有的人来助念是吓唬对方,说“我看你不行啊,你这辈子造恶那么多,你没什么修行,我实在没有经验、没有信心帮你助念”,这不就是恶知识、恶魔伴党吗?这是落井下石。

有人希望临终的时候别人给他开示,那一定要找对净土法门教理通达、内心具有慈悲的人。如果找一个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外标贤善之相,内怀虚假,他来了就把你吓死了。这属于“恶魔伴党”,要离他远一点。如果你说“某某人修行好,背经典背得好,他努力啊,他有加持力,临终来跟我助念一下”,那你就完了。一定要找具有机法深信的。

外标贤善,内怀虚假的,他本身都搞不定,还在那里显示自己,“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临死了还让你这样做、那样做。因为他都是充面子、摆架子、做样子,搞习惯了,这是他的业务专长,他只想显摆一下,找不到实习的地方,你快死了,成了他的“下酒菜”。他说“你现在要提起正念,可不能忘了这一念,忘了这一念,这一辈子念的佛都白瞎了。你提不起啊?提不起就使劲提,你的业障这么重,你的苦相这么大,你还不提起来!”这都是吓唬人。

真的善知识会这么说吗?“某某人,我们都是罪苦众生,业障深重,现在受一些苦恼是正常的,希望你安心忍受,稍加忍耐。虽然罪重罪苦,但是阿弥陀佛必放光明给予安慰、护念。现在你跟我一起念佛,你放心大胆,无有障碍,佛绝对不嫌弃。现在能念得出来,就跟我一起念;念不出来,听我念是一样的,躺在那里就行了。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如是,特别怜悯造罪凡夫。尤其像你现在,到了临终,这么苦,你的苦就是佛的苦,佛能不救你吗?佛与众生是一体的。现在最关心你的,最有能力救你的,最有慈悲愿力救你的,只有阿弥陀佛。好了,跟我们一起念,不能念就听,放心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跟他说,保证这个亡人笑眯眯地就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经疏楷定记》338讲下品上生摘选|智者开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bo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