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112013/7bc2b6144de82dbe.jpg)
~净宗法师讲述
……
第五句有“虽造”两个字,“虽”是转折词,是要显示什么呢?
“虽造”等者,意云:智人造恶,必怀惭愧,信因果故。此等愚人,不识因果,虽造众恶,都无惭愧也。
所以我们就知道,到底有智慧没智慧,是看他对因果有没有信心。以佛法来看,一个人聪明、会办事,那不叫智慧;能明信因果,才是有智慧。
“智人造恶”,他一定怀有惭愧心,因为他内心对因果是有信心的,他马上就会惭愧了。“愚人造恶”,他不懂因果,拨无因果,也不知道惭愧,不知道警觉,所以加一个“虽”字。如果是智人,他造罪还是会生愧心的。可他现在是个愚人,“虽造众罪,总不生愧心”。
《俱舍颂》云“愚作罪小亦堕恶,如围铁小亦沉水。智为罪大亦脱苦,为钵铁大亦能浮”。
愚人哪怕作一点小罪,也堕在三恶道里。为什么?就像一个铁疙瘩,虽然小,但是一放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即使他的罪很大,也能脱离三恶道,不会入苦道。为什么?就像一个钵,虽然大,总体的重量比那个小铁疙瘩还要重,但是它里面是空心的,所以它能浮在水面,不会沉下去。
意思就是,不信因果的人,心就是实心眼,没有空间,不灵光。这种人造一点小罪,一下就掉下去了。有智慧的人,他有惭愧心,能惭愧忏悔,内心深信因果。他的罪虽然大,但是就像一个钵挖空了一样,内心有惭愧就灭了罪,就有空间。好像罪还是没灭干净,还有罪,但是挖了一个大洞,中间挖空了,那不就浮在水面了吗?这首偈子也是非常形象的。
故诸恶业,有定不定:作无惭愧,说为定业;若有惭愧,名不定业。今即取其三涂定业,显大悲教偏为常没,弥陀名号能灭定业。此品既尔,后二弥然。
如果按“诸恶业”来讲,它有两种:一个是“定业”,一个是“不定业”。作众恶没有惭愧,这一定是“定业”,决定堕落三恶道;如果有惭愧,就是“不定业”。
所以前面说了,罪虽然大,但是还能浮起来,不一定会堕落三恶道,因为他有惭愧。这里讲的是“三涂定业”,为什么?因为“无有惭愧”,所以一定堕落三恶道。
为什么取“无有惭愧”来说呢?是要显明“大悲教”。如来大悲偏为常没众生,罪业深重、常没三恶道的众生,从而显示弥陀名号能灭众生的定业。
造作十恶业又无惭愧,那当然是直奔三恶道而去,这是“定业”。但是看下品下生,他一声称佛就往生极乐了,灭其定业,超生净土。
下品上生都这样,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更是定业当中的定业,更能显示弥陀名号的救度能灭定业当中的定业,显示弥陀大悲偏为常没,更是这样了。
憬兴云“如《涅槃》云‘无惭不羞天,无愧不羞人’。由有惭愧,定不定业;若无惭愧,成定重业。今此下品上生之人,虽作轻罪,而无惭愧故,应成重业。惭愧即白法之本,故偏说也”(文)。
问曰:《涅槃》等意,小乘权说定业不转,大乘实说转重轻受。诸宗极谈,更无过此。何故今经不明轻受,直说超入不退佛土?此事难信,请为开解。
引用《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的意义来说明,佛教有小乘与大乘,小乘属于方便权说,说“定业不可转”。所以有些人来问,“这是定业,念佛怎么就能往生净土呢?怎么就能灭罪呢?”不知道这差了好几个级别,这是小乘的一种方便权说,一种不究竟的说法。
佛法的见地要提升,智慧要提高,首先从“小乘权说”提升到“大乘实说”;“大乘实说”有通途诸教的说法,还有净土别意弘愿,还要上一个台阶,所以净土法门高。
世间人拨无因果,对因果根本不相信,这种人就是愚人。佛法中的人信因果,但是有不同的信法。浅信因果的人就是死脑筋,认为因果不可转,造恶了一定要受什么果报,行善了一定要受什么果报,尤其是造定业,那怎么能转呢?这样也是信而不深,信死了,信得不活,这就是“小乘权说”。
如果是大乘深信因果,就知道因果一定是可以转的。怎么转呢?“大乘实说”,大乘佛教里的真实说法;“转重轻受”,定业本来有重的苦报,现在变为轻受,这不就转了吗?
如果来到净土门中,比这更超越。因为通途的大乘实说只是自力修行,自力跟佛力怎么能相比呢?自力毕竟不圆满,是凡夫有限、有漏、有为的修行;净土念佛是直接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以,如果是净土深信因果,就不仅仅是转重轻受,而是直接灭罪超生,灭罪往生净土。所以,他就有点理解不过来了。
“诸宗极谈,更无过此”,不管是诸宗诸教,说到顶点也不过是转重报为轻报,转重轻受。可是在这里,《观经》根本就不说轻受,直接说不受,直接超入不退佛土。不是到人天道,也不是简单地出离三界得阿罗汉的果位,是直接到报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他说“这太难相信了,请你帮我开导,让我能够解悟”。
答曰:此实难信,逾常篇故,诸佛亦名“极难信法”,所以舒舌证诚不虚。但可仰信,不可思议。
确实,这太难相信了,比一般通途大乘诸经常说的内容超出太多。所以,连诸佛也把净土持名往生赞为“极难信法”,在《阿弥陀经》里不都是这样说的吗?“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因为这是一般的通途教理解释不通的,所谓迥出常情。
正因为这是“极难信法”,所以众生更容易怀疑。诸佛了解这个情形,所以都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这是真实的,不要怀疑”。
所以你讲“开解”,能理解到什么?诸佛都了解我们的心态,直接来证诚了,那我们怎么样?干脆“但可仰信,不可思议”,这是最简单最老实的方法。不要逞自己的智慧辩聪,佛既然出广长舌相来证诚,我们就这样信,不加任何拟议。为什么?这是不可思议之法,这是佛本身的境界,超越小乘权教、大乘通途实教,什么“重转轻受”,这些都不谈了,直接到报土去,不退成佛。
但知不可思议功德,名为开解明了佛智。
如果你不加拟议,就知道这是不可思议功德,当下信受不疑,心就开解了,这就叫作“明了佛智”。如果还在那里盘算,东想西想,谁也没办法让你解悟。所谓“信解”,信了就是解了,解一千解一万,最后不还是为了达成信吗?所以,信可以一超直入,当下仰信,佛“如是”,我“我闻”,“如是我闻”,这就可以了。
如佛名愿不可思议,深信心亦绝思议故。
所信的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愿力,这是不可思议的;能信的信心要跟它相应,也是绝思绝议。所信的佛名号本来就是超绝凡夫可思可议的境界的,结果你想拿“思议”去信“不思议”,那怎么能信得来呢?所以,不可思议的功德就以这样的心来信顺,这叫“但可仰信”,这也叫作“格外了事人”,当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