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视频会议页面,主持人吴青青老师热情地介绍着:“孙老师的《野望》《饮酒》《游山西村》田园诗歌整合课,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效果非常好!”孙秋备老师听到自己的课例落地生根非常高兴,给予充分肯定。设计课例从模仿名师课开始,这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条宝贵的借鉴路径。
讲座中,孙秋备老师提出了听评课的三个原则:主题性、生成性、驱动性。她展示了自己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赞扬忠玉老师聚焦于古诗文、聚焦主题型课例研究,已经是一块“响亮亮的牌子”。
孙老师认为古诗文整合的教学取向有三个:
一是走向深度对话的探究性语文课。多文本语境,让比较成为阅读的本体性方法。比较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深度对话的过程,是多层次探究的过程。对话会让学生觉得被肯定,有收获。
二是由篇走向类的跳板型阅读课。她以忠玉老师《做一个谦谦君子》为例,有类意象、诗话、文化现象、文集等,非常丰富,学生阅读的面、思维渐渐打开。
三是勾通联结古今的沉浸式文化课。这种课型通过设计沉浸式活动或主问题展开。古诗文整合教学,超越语言技法运用迁移的层面,而进入精神内涵的交契和文化意蕴。
孙秋备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三条古诗文整合课堂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定整合点。一个维度是教学视角。从教材编者视角,整合点是单元目标与文本特质的契合;从教师解读视角,整合点是教师解读与文本特质的契合;从学生成长视角,整合点是学生成长所需与文本特质的契合。还有一个维度是课堂类型。根据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理论,整合点可以围绕主题型、语用型、思辨型、积累诵读型四种教学取向聚合文本。
第二条路径是开展课堂活动。整合教学的策略有比较、统整、互证、参照、评议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选择。课堂的架构有三类:板块式•求同比异、串珠式•逐层建构、链接式•发散思维。孙老师研究忠玉老师《做一个谦谦君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无时无处不明媚》三个课例,总结板块式课例的特点:在求同中互证,万文互联,形成共识;在比异中审辨,比照发现,理性认知;在不同角度的求同比异中逐步深入诗文情感内核,体认文化元素。接着,她运用卢望军老师《陈太丘友期行》和王君老师《孙权劝学》两个整合课例直观形象地解释串珠式、链接式课例。她认为这两种课例都体现了在阅读中积淀、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建构的特点。
孙秋备老师提醒学员们注意四个方面:避免单篇累加式教学;建构辽阔的阅读场;尝试多样态操作路径;打通一切可以打通的。
最后,她运用王君老师的话语一语概括古诗文整合的终极追求,即“思维发展是天空,语言运用是大地,深度学习是方向,‘人’ ‘文’融通无终极”。
孙秋备老师从参赛上课到语文课的理论、规律的探究,她是研修路上的先行者,让学员们为之钦佩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