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像《小小少年》歌词里唱的那样,小时候的我们似乎从来不纠结选择。因为小孩子想要什么就去拿,也不会在乎得失,所以从来都是开开心心。然而随着年纪增长,学会了算计得失,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来了。爱情,事业,生活……任何事只要成为一场算计,就没意思透了。
《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出越狱前几十年如一日的心态之所以能保持平和,就跟他不算计得失有关。如果他一直在算计自己在狱中花费的时间及精力,想着如何被冤入狱,想着在狱中如何受到身心摧残,就没有后来越狱成功的他了。
安迪在狱中,想的从来不是报复,不是复仇,不是满心的仇恨、厌恶、无奈。他内心充满美好,平和,他的心中是有一幅关于未来的美丽画面的。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何尝不是每天都要越狱很多次?这个监狱就是负面的思想。
我自己就经常被某种负面思想困住而恍然不知。总感觉很多事是“生活所迫”,被逼无奈的选择。其实正是我自己建造了这座思想监狱本身,而我完全可以选择越狱。
“给永远比拿愉快”,小学时学到这句高尔基的名言,完全不明白愉快在哪里。现在我才明白先付出,尤其是享受付出所产生的愉快是多么重要。
随着慢慢长大,做的决定越来越多,养成的一个习惯思维就是遇到什么事都自然而然地去判断“划不划算”,“值不值得”。我付出了多少,和得到多少的比例,似乎是这件事的价值所在,变成了我愉快的“甜度”所在。
是不是有点荒谬。
首先,怎么能预知这件事的划算程度呢?其次,怎么知道这件事终究会给我带来什么呢?最后,算计本身是一件划算的事吗?
如果非要算计,那最公平的事莫过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或许在一开始越过付出觊觎收获的时候,这个种子就已经种下了。种下的是算计,收获的自然也是算计的结果。反之,如果种下的是相信,收获的就会是相信的结果。
保持相信是很难的,这意味着要时刻越狱。要时刻提醒自己从负面的思想里面跳出来,种下爱和信任的种子。保持相信,才能保持宁静,才能坚定自己的选择,享受付出的过程。
喝再多心灵鸡汤都不如自己给自己奶一口。算来算去算天算地都不如薄利多销图开心。
或许我们都把顺序搞反了,不是应该思考“付出什么,能得到什么”,而是应该多思考“想得到什么,我就付出什么”。这么一想好像很多事就简单多了。
同理,想要得到“愉快”的人应该信奉“给永远比拿愉快”,想要得到“划算”的人就应该信奉“给永远比拿划算”。
关键取决于你想要“愉快”还是“划算”。而不管你想要哪一种,最终都能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