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键期关键帮助》| 丁雨解读

《关键期关键帮助》| 丁雨解读

作者: 安妮丝_0e24 | 来源:发表于2020-01-30 10:41 被阅读0次

    关于作者

    李跃儿,国内知名的学前幼儿教育专家,教育实践经验丰富。她创办的连锁幼儿园“李跃儿芭学园”是北京知名的幼儿园,极受家长追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曾专门为芭学园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小人国》,真实记录了七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在芭学园的变化与成长,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共鸣。可以说,李跃儿和她的芭学园在幼儿教育方面成就非凡。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李跃儿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在东方儿童教育上的总结。在这本书中,李跃儿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用大量的学前幼儿案例作为论据,对0到7岁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众多家长依照书中说的方法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因如此,本书受到了教育业内人士和众多家长的广泛认可。

    核心内容

    孩子在0-7岁之间是分阶段发展的,每个阶段发展一个特殊的功能,这些阶段可被称为关键期。孩子从刚出生到两岁的时候,会用探索物质世界的方式来探索自己的身体;等到了两三岁以后就会需要建立和他人的关系,寻找友谊;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到了四五岁以后,就会开始更多地探索精神世界,参与文化活动。家长和老师只有了解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这些特点,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才有可能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大约23.5万字,我会用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了解孩子在0到7岁之间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能更好地引领他们成长。

    初为父母的朋友总会遇到一些困惑,比方说,宝宝老喜欢吃手,到底让不让他吃呢?宝宝有时候不仅吃手,还爱乱咬东西,弄得家里的小物件牙印斑斑,这到底该怎么管呢?等进了幼儿园,有宝宝厌学,有宝宝撒谎,有宝宝没朋友,遇到这些情况,有些时候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感觉自己一身的本事但却使不上劲儿。那到底该怎么帮助宝宝们解决这些问题,渡过这些难关呢?

    咱们本期音频要讲的这本书《关键期关键帮助》就会给你一个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国内知名的学前幼儿教育专家,为什么她的经验和理论值得听呢?和只谈理论的学术专家不一样,她的教育经验是从一线实践得来的。她用自己的名字创办了连锁幼儿园“李跃儿芭学园”,还把西方的很多育儿理论融合到了实践当中,帮助了很多孩子和家长。

    说到西方的育儿理论,目前市面上很多流行的育儿书都来自国外,落实到咱自己身上时,就会有国内外环境的差异,父母想运用来自国外的育儿方法时,可能会有点顾虑,而这本书,就是李跃儿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在东方儿童教育上的总结。在这本书中,李跃儿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用大量的学前幼儿案例作为论据,对0到7岁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这套理论管不管用呢?她的教育实践,完整地在自己的芭学园中体现了出来,在家长当中反响不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甚至专门为芭学园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小人国》,这部片子,后来又被全国很多所师范院校当做教学片使用。可以说,李跃儿和她的芭学园在幼儿教育方面成就非凡。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关键期关键帮助》,那什么叫做关键期呢?世界万物都有发展规律,万物都有阶段性,人也不例外。李跃儿认为,孩子在0-7岁之间是分阶段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发展一个特殊的功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管这些阶段叫做关键期。

    这本书提出,宝宝刚出生到2岁的时候,会用探索物质世界的方式,来探索自己的身体;等到了两三岁以后就会需要建立和他人的关系,寻找友谊;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到了四五岁以后就会开始更多地探索精神世界,参与文化活动。家长和老师只有了解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这些特点,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才有可能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在本书里,作者是把0到7岁孩子的状态分阶段讲述的,我在这里帮你归纳为三个重点阶段:首先,孩子刚出生到2岁左右,家长会普遍发现孩子有吃手、乱抓乱摔东西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家长又该怎么办呢?咱们第一个重点就先来看看,家长该怎么帮助这个阶段的孩子;下一个阶段,在孩子在4岁之前,他会开始自己的社交活动,会积极地去争取友谊,为了友情,他们甚至会做一些让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咱们第二个重点就来看看,在这个阶段,家长该如何为孩子创造发展友情的机会;等孩子过了4岁之后,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比方说刻意撒谎。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别人的精神世界了。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些情况呢?咱们第三个重点就一起来看看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应对招数。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阶段:刚出生到2岁左右的孩子,普遍会出现大人不能理解的行为,比如吃手、乱抓乱摔东西之类的,这其实是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探索物质世界的表现。那么,家长在这个阶段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其实婴儿刚刚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时候,还没那么多所谓的“坏习惯”。他们刚接触这个世界的情形,和咱们大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是一样的。咱们要是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出差或者旅游,会考虑先联系一下当地的熟人,因为有了熟人就觉得有了安全感。

    宝宝也是这样,他一出生首先会通过妈妈的声音找到妈妈,并记住妈妈的味道。只要和妈妈在一起,他们就会感觉安全。这个时候是宝宝建立一生的心理安全感的重要阶段,所以他要经常和妈妈在一起。

    等心里有了安全感,宝宝就开始放心大胆地去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了。

    大家都知道,除了睡着的时候,婴儿可不会是安静的美男子或小美女。他们总是会不断地活动自己的身体,好像一刻也停不下来。但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很多研究都表明,孩子在刚出生的两年里,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需要用感觉器官来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当他们的口、手、脚,尝到、摸到、碰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时,就能够收集到这些东西的信息,进而发现自己的能力。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宝宝们闲不下来的嘴巴和手。嘴巴和手是宝宝们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动物这么进化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必须会用嘴巴啊,要不连饭都不会吃,活不下去啊,手也一样。

    其实婴儿这么小,虽然嘴巴和手都能活动得很欢实,但他们还不会用手拿着东西喂给自己吃。这个时候他们能做的事情其实只有吃手了。咱们家长看见了宝宝吃手,就会很焦虑,觉得不干净啊、病从口入啊、坏毛病啊。但其实,吃手这件事,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必经阶段。

    为什么呢?难道婴儿吃手还有什么好处?

    确实如此。刚出生的婴儿能吃的东西不多,除了吃奶,可能只有吃手。在吃手的时候,除了嘴巴有感觉,手也会有感觉,这样一来,大脑就会对来自手和嘴巴的信息统筹管理,大脑就开始运动了。这样,婴儿自己就能对比出来吃手和吃奶的区别的:奶是别人给的,手是自己的。这一系列过程,就让宝宝身体里的神经元开始了连接,而神经元连接得越丰富,宝宝就会越聪明。

    除此之外,吃手还有其他的好处和作用。咱们经常能看到宝宝吃手吃得津津有味、喜笑颜开,那是因为吃手还能给宝宝带来精神愉悦。而且,吃手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孩子下一步真的能用手抓着东西送到嘴巴里去啃做准备。而用嘴巴啃东西,其实是孩子用嘴巴来认识物质世界、发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是他们成长必经的阶段。

    等孩子学会了吃手,父母就要尽快把一些干净、安全的物品拿给孩子去啃了。因为我们前面说了,让孩子吃手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通过啃东西来认识外部世界。如果后续没有其他东西代替手来让孩子啃,那他通过吃手获得快乐的印象会一直存在,这样他很可能长大之后仍然会有吃手的习惯,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怎么安排东西给孩子啃,也很讲究。一般咱们要准备三四件好玩儿的东西给孩子选,等他选中了之后,他就会在一段时间里不断抱着那个东西玩儿,并努力地啃来啃去。作者曾经深入观察过一个宝宝。这个宝宝选了一个小蜜蜂玩具来啃,他啃得特别认真特别执着,趴在床上一直啃,后来大人们发现他啃累了,帮他翻身想让他躺着歇一会儿,他每次都会特别努力地又翻过来趴下啃小蜜蜂,直到累哭了也不放弃,哭两声啃两口。

    过不了多久,等他熟悉了他天天啃的玩具,这个东西就会失去宝宝的欢心,这个时候就要给宝宝换新的东西来啃了。但是千万注意不要频繁地更新这些玩具,要不然反而会让宝宝们紧张。

    啃东西这个阶段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不少专家认为,很多成人长大后的坏毛病,比方说爱吐唾沫、爱咬手、吃零食、爱骂人什么的,可能都和婴幼儿时期东西没啃好有关系。

    在抱着东西啃的过程中,宝宝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手特别好用。这个时候孩子开发的重点就逐渐由嘴巴转移到了手上,而宝宝此时可能就变成了家里的混世小魔王了。为啥呢?以前拿嘴啃东西的时候好办,就是原地不动,抱着心爱的东西猛啃,破坏力就集中在一个东西上。可是等开发重点转移到手的时候,大多数宝宝已经会爬了,厉害一点的宝宝能爬到家里的任何地方,去抓任何他感兴趣的东西。井井有条的屋子,就会被兴致勃勃的宝宝搞得一团糟。

    那么家长该怎么应对呢?当然是把危险的东西和心爱的东西藏好,放到宝宝抓不到的地方。否则宝宝把你们夫妻二人的定情信物搞得稀巴烂,给你最爱的礼服抹上番茄酱,然后乐呵呵地看着你,你到底是揍他还是不揍呢?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宝宝发火,就很有可能打断他开发自己能力的过程。

    不仅如此,宝宝在刚开始开发手的时候,嘴巴对世界的探索也还是存在的,所以经常会抓到什么东西就先啃啃,啃完了再决定怎么用手去玩儿它。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产生危险的东西,比方说核桃、香蕉之类的。等嘴巴的开发阶段完全过去之后,一般是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可以给他提供一些跟大自然更贴近的物品,比方说水、沙子、泥巴之类的。宝宝在用手玩东西的过程中,会逐渐观察到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

    作者观察过一个宝宝玩水的过程。宝宝面对一盆水,会尝试拍打盆中的水面,此时他就感受到了水的实体,在拍打之下,水花溅起来,还溅到了大人的脸上。这时候大人会做出一些擦脸之类的反应,宝宝很快发现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拍水和擦脸是有因果关系的,他就变得非常激动和高兴,开始反复拍水。这个例子就说明,用手来使用物体,开发了宝宝对空间和因果的观察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大人最好是静静陪伴,不要过分引导也不要过度夸奖。因为手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孩子自己去开发,大人引导太多,反而不利于他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容易让他感受到发现新世界的成就感。过度夸奖则会让孩子依赖于夸奖,从而失去自己探索世界原本的动力。

    等孩子的嘴巴和手开发得差不多了,孩子大概1岁的时候,他就会接着开发自己的双腿,他会非常渴望走路,会痴迷于腿的感觉。这个时候家长有时会很苦恼,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会老往那些不平的地方走,哪儿不好走就往哪儿走。这其实是孩子探索腿部能力的表现。家长其实应该为孩子创造安全、合适的环境,像探索嘴和手一样,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腿。在学会走路的过程中,孩子就能够渐渐走向独立,建立更好的空间感。

    我们来总结一下,从宝宝开发嘴巴、手和腿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心爱的东西又咬又啃,在家里摸摸这个,抓抓那个,哪里不平就往哪儿走,并不是天生淘气。这些都是他们探索外在世界的过程。探索身边的环境,能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他们的心情也会非常愉悦。家长要根据这些特点,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适当的帮助,帮他们健康成长。

    等孩子到了2岁多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不少东西,自己的身体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他们的智力也会得到飞跃发展。虽然这个时候他们对物质的探索仍然在继续,但从这个时候起,他就会开始开辟新的探索领域了,那就是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立和其他小朋友的友谊。所以现在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第二个重点阶段:从2岁多以后到4岁左右,孩子们是如何开始建立友谊的,咱们又该怎么帮助他们。

    第二部分

    友谊的建立,对于人类这种需要为他人提供服务,才能获得生存机会的动物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在2岁多的时候会注意到谁跟自己的关系好,注意到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感情联结,这种感觉会让他们非常着迷。他们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获得友谊,并在争取友谊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幼儿园中的例子,非常典型。3岁多的乐乐新来幼儿园,他发现在班里有两个小朋友,毛毛和保保,关系特别好。乐乐很想和他俩玩儿,成为朋友。所以他就跑到这两个小朋友面前,又蹦又跳,还给他们俩表演杂技,然而忙活半天,两个小朋友却对乐乐视而不见。在咱们成年人来看,这好像都有点儿伤自尊了,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正是他们探索、争取友谊的尝试。那乐乐最终争取到了友谊没有呢?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机会。

    以前毛毛和保保经常一起玩过家家,有一天,保保病了没来,只剩下了毛毛自己在扮演妈妈,乐乐赶紧跑到娃娃房里,说他来当爸爸。毛毛虽然同意了,但乐乐很快发现,作为妈妈,毛毛好像更关心家里的洋娃娃,而并不关注爸爸。为了引起毛毛的注意,乐乐想了一个好主意,果断放弃了爸爸这个角色,开始当起了家里的小婴儿。他突然大喊一声:“我肚子疼。”于是毛毛赶紧就开始照顾起乐乐来。乐乐由此成功地获得了毛毛的关注。

    你看,孩子为了争取友谊,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智慧。乐乐为了赢得毛毛的友谊和关注,观察到了毛毛喜欢照顾别人的愿望,于是他就扮演婴儿来满足毛毛的这个愿望。虽然从角色上来看,乐乐从爸爸变成了婴儿,但实际上他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后来,幼儿园的老师就观察到,乐乐在很多时候变得特别擅长为自己争取机会,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得特别积极。这应该来自之前在争取友谊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智慧。

    那么在孩子争取友谊、学习社交能力的过程中,咱们家长能帮他做点什么呢?其实最重要的是家长能给他提供一个社交环境。成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只面对爸爸妈妈,是不利于他在这方面成长的。如果担心他自己在外面或者幼儿园里玩儿受欺负,其实可以先邀请和他性格、年龄相似的小朋友来家里和他一起玩,建立友谊。这样孩子心里会更有底气更有自信一些,会更容易接纳别人。

    等孩子交到一两个朋友之后,就可以邀请更多的不同性格的小朋友一起玩儿,或者逐渐尝试把孩子放在群体环境之中,让他和各种各样性格、年龄、体魄的小朋友玩耍,不要过分担心孩子被欺负。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社交能力会更加全面。当然,如果孩子持续被群体欺负,那家长必须挺身而出,进行干预。

    作者提醒说,当孩子在社交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轻易被代入他们的情绪中。因为孩子找亲人抱怨,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就是对他的一种安慰,他可能没有更多的诉求。而且,很多时候孩子们对事情的叙述也是不全面的,沮丧或者难过,并不一定是真的被欺负了,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大人贸然出手干涉,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然,大人也应该同情孩子的痛苦。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背后的因果关系,再根据具体的事情来采取行动。比方说,孩子被好朋友抛弃了,很难过,咱们除了安慰他,还可以鼓励他交新朋友。在反复丢失友谊和重建友谊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更加坚强。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他自己也能学会做好心理调适。

    总之,从2岁左右开始,交朋友就成为了孩子探索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们会追求友谊,并在追求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咱们大人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帮助。

    等到四五岁以后,随着孩子日渐成长,和他人的交往逐渐深入,孩子会对他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好奇,产生更多精神方面的需求,甚至会对更高层次的文化产生探索的欲望。在这些时候,家长该如何应对呢?这正是我们要告诉你的第三个重点。

    第三部分

    四五岁的孩子最让大人们头痛的事情就是撒谎了。但作者认为,其实这个时候撒谎,只是孩子们开始探索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手段。

    很多大人都觉得撒谎是恶劣的习惯,一定要及时制止,否则将来孩子就会撒谎成性。其实,面对孩子这种行为,咱们应该先搞清楚孩子究竟为什么撒谎。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就是想探索一下别人到底是咋想的。具体而言,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比方说,有的孩子听来一个故事,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他想要对别人转述这个故事和自己的想象,但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明白,哪些是自己听到的,哪些是自己想象的,于是就会说成是自己看到的。

    在这些情况下,大人不必着急指出孩子是在撒谎,或者警告他不能撒谎。因为孩子在陈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为了和别人沟通,分享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想象。如果我们不问青红皂白直接训斥指责,很有可能会破坏孩子和别人沟通想法、分享故事的强烈渴望。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反应激烈,也很有可能刺激起孩子对撒谎这件事情的兴趣。在他的头一个谎言被拆穿之后,他可能会继续去探索更高级的撒谎方式,不断练习,变成撒谎高手,把撒谎变成习惯,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孩子几个月的时间,让他撒谎,留给他探索别人想法的空间。但在此之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去发现他的谎言根本不成立,撒谎是可以被揭穿的。而且要让孩子明白,只要他撒谎,就会有人揭穿他。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失去撒谎的成就感,也就不再会去撒谎了。

    四五岁之后,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还会对人们内在的想法越来越感兴趣,他们会逐渐注意到写字、画画、音乐这些文化活动对于呈现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因此,四五岁以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对文化活动产生兴趣。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是该学一点儿特长了,于是就让孩子去学钢琴、学舞蹈、学美术。但其实音乐、美术、文字都是表面的形式,最重要的事情是孩子内心有没有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个时候,并不是说不能学特长,而是家长要明白,学特长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发现别人、发现更广大的世界。家长一定要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去安排学习,而不是硬逼着孩子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学习。硬逼着孩子去学这学那,只会让孩子刚刚开始萌发的兴趣感遭到破坏。

    所以大人这个时候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导孩子的兴趣,孩子问多少,就告诉他们多少,要给孩子留下探索和想象的空间。孩子学习如果需要家长帮助,家长也不要一下子做得太好,可以做的和孩子差不多,或者比他还差一些,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咱们大人要明白的是,只有学习过程带来的愉悦才是孩子自发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

    我们来总结一下。孩子在探索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撒谎。在这些时候,咱们家长不要着急,要好好分析原因,引导孩子走出这样的阶段。在孩子满怀热情探索文化世界的时候,咱们更不能急功近利,要帮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这才能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总结

    好了,这本书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孩子从刚出生到7岁之间存在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刚出生到2岁左右的时候,宝宝们会用探索物质世界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可能会有吃手、乱抓东西等行为,咱们家长不必担忧,要为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提供适当的帮助。

    等到宝宝2岁多的时候,他就会积极地去发展和争取友谊,咱们家长要想办法为他创造机会,帮助他分析社交中遇到的问题。

    等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孩子会对他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动充满好奇,咱们大人一定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观察他们的真正需求,引导他们感受学习的愉悦,让他们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的过程。咱们只有了解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美国著名教育家简·尼尔森的话,她在著作《正面管教》中说:“正面管教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氛围中,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李跃儿的这本书就是这个原则的实践。家长想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尊重孩子,而尊重的前提是了解。所以,观察孩子、了解孩子,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成长。

    撰稿:丁雨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键期关键帮助》| 丁雨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li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