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李跃儿(liyueer)《关键期关键帮助》作者,“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父母》杂志、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代表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还给孩子》《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等畅销育儿书,在家长中拥有很高的人气。在芭学园拍摄的电影《小人国》和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在全国多所师范院校、培训学校和幼教机构作为教学片使用,引发幼教界人士和家长的热议。200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第一名)称号。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2013年,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作品简介
作为父母,你真的了解孩子吗?孩子为什么见到什么啃什么,为什么见了什么抓什么,为什么哪里不平往哪走,为什么那么固执执拗,为什么喜欢挑战强者和权威……相信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然而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中遏制了孩子的潜在发展。在孩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关键期。在孩子显现某些特征时,便被家长认为是错误的,从而粗暴地被打断或阻止。以致后来某些方面发展的不完善,或形成了某些陋习,贻误了最宝贵的成长时机。所谓“关键期”是指敏感期,在0-7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本书是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坚持23年创办中国式巴学园,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本书收录了芭学园的孩子在关键敏感期的真实案例。这是首次系统深入地揭示0-7岁孩子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了解了关键期,你就了解了你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儿童心理世界的奥秘之门,为成人打捞失去的童年,想起曾经渴望的自己。
作品序言
李跃儿,一个把画布变成立体乐园的人一一尹建莉。我和李跃儿没见过面,也没联系过。但她对于我来说不是陌生人。早在几年前,我在一家书店看到一本书,是一位画家谈她如何教孩子们画画,如何和孩子们相处的。那本书图文并茂,很独特的开本,更独特的内容,充满教育智慧。于是李跃儿这个名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对她的理解是"一位对教育有兴趣的画家"。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对那所叫巴学园的小学心仪不已。它作为一个教育样板,给我示范和鼓舞,让我怀揣理想;但是,我也和很多人一样,从未有勇气在现实中去实现它。因为我知道,把一个理想从蓝图上搬到现实中,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决心,需要力量,需要智慧,需要魄力……后来,我知道,居然有人就去干这个大活儿了,真的在北京办了一所巴学园,这个人就是李跃儿。其实,办个仅在大门口挂块"巴学园"牌子的幼儿园,这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把牌子后面整个学园的气氛一并做成巴学园的味道。
权威评论
我赞成李跃儿朴素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谢;也赞成“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所提倡的爱育法则。建议父母都来学一点儿童教育学知识,懂一点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快乐成长!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首席教育专家、知新姐姐卢勤
李跃儿是个真正懂得教育和爱教育的人。他的芭学院表里如一,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独树一帜,自信地坚持着自己的教育风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
李跃儿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动改写着中国儿童的教育版图,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时,她又耐心帮助孩子们建构原则,绝不漫无边际地放纵。
——著名央视特约编导纪录片《小人国》导演 张同道
芭学园的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像是美国孩子的状态。
——Fritz von Klei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亚洲区社长)
我很喜欢芭学园,我觉得它和我在瑞典的幼儿园差不多。
——艾迪特·弗雷(瑞典幼儿教育专家)
核心内容
《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51页大约24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6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关键期关键帮助》。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死拼活买学区房,累死累活送才艺班?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你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变量!把握不好0-7岁关键期,孩子一生事倍功半。孩子啥都往嘴里塞,专踩不平的地方,撒谎,被欺负?这都是0-7岁关键期的“症状”。关键期孩子到底该怎么养?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为新手父母献计!
一、什么是关键期?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种子的生长,有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这样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天气、土壤环境配合,需要人们适时给它灌溉、施肥、搭架、授粉来帮助它顺利成长。孩子也是一样的。人的成长也是有阶段性的,0-6岁其实是人类精神胚胎时期,是精神上的人逐渐成长的阶段。人的观点、立场、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这些,都是在0-6岁分阶段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重点发展某一项功能,我们就把这一个时期,称为某一个关键期。
二、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关键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安全关键期(0-1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关键期(0-2岁),它又包括口的敏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空间建构敏感期、因果关系敏感期、永久客体敏感期。在这些发展精神和能力的重要节点,儿童需要成人的成全和帮助。
三、婴儿的安全关键期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出生,像我们突然降临外星。从熟悉的母亲的子宫,来到陌生的世界,四周充满了他完全不了解的事物。他们只能通过子宫中形成的听觉和嗅觉,拼命寻找到妈妈,获得熟悉参照点。睁开眼睛以后,看到目之所及的灯、天花板、被子,认定这是自己的小窝。他们会把这一切铭刻进大脑中,将维持小窝周围的图像不变,作为安全的标志。
所以,出生6~8周,妈妈要待在婴儿身边,让他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熟悉的声音、味道,用身体环起婴儿,营造出被包裹感。妈妈的情绪会传导给孩子,所以家人要尽量多关心分娩后的妈妈,帮忙分担养育任务,使妈妈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婴儿房周围的环境,不要有太多改动,以免造成孩子对陌生的紧张。
——(0-1岁)安全关键期
四、宝宝为什么见什么啃什么?
小孩子打三个多月起,就喜欢啃小手指,五六个月时,更是见啥啃啥,被子、衣角、玩具,没有不啃的,很多家长为此而苦恼不已。其实,这是口的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婴儿一出生就有吸吮的本能,所以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是他们的嘴巴。孩子最早尝试啃的是他们的手,吃手需要大脑指挥肌肉配合,当孩子吃到手之后,嘴巴感受到手,手也感受到被口吃的信息,这样大脑就开始工作,处理来自口和手的刺激。大脑的工作造成神经元的连接,啃到不同的物品,神经元就不断形成新的连接,然后搭建成孩子最早的心智模式。——(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五、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
1.不要给孩子太多物品,造成孩子选择的困难。
2.当孩子厌弃旧物品时,家长要理解、配合。
3.不要过于频繁更新物品。
4.家长应该把孩子要啃的物品尽量洗干净,但不必消毒过严,以培养孩子的抵抗力。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六、宝宝要自己吃饭,可总把食物涂得到处都是,怎么办?
很多孩子在一岁时,就开始拒绝大人的的喂食了,吃啥都会自己上手,而且非常迷恋玩水,玩沙子,真让家长苦恼不已。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手的敏感期。这时,他会不断拍打、揉搓抓到手里的东西,把水果、食物捏得稀烂,去发现、感受物体形态及其改变。
家长要了解,在手的敏感期出现时,口的敏感期也在继续,孩子发现新物品时,可能会先把它放到嘴里,试一下,再决定怎么用手。所以,家长这时注意,1.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2.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七、在手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手的敏感期,家长应该注意,1.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2.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八、宝宝为什么喜欢专往不平的地方走?
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用心的家长能感受得到他们的兴奋劲儿,虽然走得还不稳,但颠起来奶奶都跟不上,而且专爱走坑坑洼洼、有台阶的地方,看着好让人担心那。其实,我们要恭喜孩子,他们在手的敏感期,通过爬感受到自己力量,备受鼓舞,接着就进入了腿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他们摇摇摆摆,但是一刻不停走得飞快。喜欢在高低不平的台阶上来来往往,探索脚底传来的不同地方的刺激。这时,家长即使感觉疲惫,也不要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跟着保护好他就好了。甚至给孩子创造不同的脚底刺激,引导他尝试草地、公路、沙滩的不同感受。切记,不要给他穿带响笛的鞋,这样的鞋子会在孩子走路时发出尖利的响声,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观察。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九、宝宝为什么会恶作剧,把家里搞得一团乱?
家里有个捣蛋娃,那就是翻箱倒柜地折腾,抽屉随时拉开,衣服都从柜子里拉出来,书从书架上扯下来,哦,一个爱干净的家长简直要快疯掉了。当然这其实也是一种探索行为。在腿的敏感期,孩子就发现了独立。他开始去探索更远处的事物。这就会让孩子发现空间,当发现空间了以后,他们就开始了空间探索。
比如,他看到家里书摆得很整齐,他试着推倒,改变这个东西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可以通过他的手,他的力量,改变一个东西的模式。这样,儿童就会产生自我效能认知,这正是自信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童年,没有建构起自我效能认知,长大很很难自信。开始孩子只会把整齐东西弄乱,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示范把他弄乱的东西放回去,让他意识到物体可以移动,并且带着他把东西重新摆整齐,这样他就习得了变杂乱为整齐的能力。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十、宝宝为什么不喜欢我买的玩具?
家长有时候给孩子买很多高级的玩具,但是孩子好像都不感兴趣,即使玩也是摆弄几下,没过两天又要买新的。反而是妈妈做烘焙剩下的面粉和面团,如果给孩子发现,就兴致勃勃玩起来了,专心致志撒面粉,揉搓面团。很多家长其实对孩子的玩理解有误。孩子玩玩具,在我们看来是游戏,但事实上,那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工作。孩子所有的玩,都不是真正的为了娱乐在玩,而是他们的发展行为。
一个孩子玩一个玩具,从开始玩到玩的结束,他其实已经发展了,已经不是玩之前的那个孩子了。孩子的发展动力是天生的,当他们通过玩得到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愉悦。他们对于自己能够掌控,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欲,满足他们发展需求的玩具热情巨大。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不要提供太过超出他们认知范围,或缺少可摆弄空间的玩具。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十一、该不该尽早开始让孩子学习知识?
很多妈妈很喜欢唐诗宋词,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教孩子背,刚开始孩子好像不错,能背几首,可过段时间,完全无感了,这让妈妈很挫败。其实,在2岁之前,大部分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喜欢把东西翻过来倒过去摸,注意物体表面是圆的还是有棱角的,能不能滚动、旋转。1岁半到2岁时,他们开始探索物品之间的联系,哪些可以摞在一起,哪些可以排成一排,感受物体的空间、体积、质量,此时他们全身的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大脑积极工作,创造出个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孩子也在发展语言,他们在从情景交融的生活中学习到语言,每一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在孩子心中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现实事物支撑。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十二、2~3岁的孩子为什么经常表现得特别不可理喻?
孩子2岁以后,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物质的表面转向物质的功能、事与物的关系。这时,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法则还不能理解,但又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进入一个很难受的阶段,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但却常常遭遇挫败,为此,他们会大哭大闹。
比如妈妈帮小强把饼切开,小强却哭闹着让妈妈把饼变回去,回到刚才,怎么劝都不听。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经验,但经验又过少,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执拗,也就是进入执拗敏感期。经过很多次碰壁以后,儿童才会逐渐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
碰到孩子固执己见时,家长无论是发火、说理、贿赂,效果都不会太好。此时最好就是就是倾听孩子,平静地等着孩子发完脾气,对他们表示同情,但告诉孩子事情就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没有办法。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执拗的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 执拗期
十三、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适合孩子的?
选择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选择最适合、最能促进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家庭经济条件、空间距离,以及家庭成员的意愿。违背家庭主要成员的意愿,则可能会牺牲家庭的和睦,影响孩子情绪。
有一个家长以举家之力送孩子进了最好的幼儿园,感觉自己为了孩子,什么都值得。孩子偶尔懈怠,不想去幼儿园,家长感觉一片苦心被糟蹋,严厉批评孩子,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幼儿园了。好的幼儿园,通常满足以下8项指标。
1.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轨迹,这需要园方真的了解并严格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2.有一个能创造性地使用教育理念的领头人。
3.教育目标建立在帮助孩子发展上。
4.人员的素养提升朝向所定的教育目标。
5.教师必须对自我提升感兴趣。
6.有适合儿童工作发展的硬件设施。
7.非常注重营养卫生。
8.有很好的安全保障。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四、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抗拒入园?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当选定了自己认可的幼儿园之后,不要进行过多的想象。不要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传导给孩子。如果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也要注意帮祖辈调适心情。对孩子来说,如果前期处理得当,孩子不会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产生离别的焦虑。
为了确保孩子入园顺利,可以在入园前给孩子讲述故事,帮助他练习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上卫生间。然后,带孩子做初步的体验,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带孩子去幼儿园实地参观。不要只用滑梯、蹦床之类的吸引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错误的印象,入园之后失望。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五、问:怎么处理入园之初的分离焦虑?
适度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表现,孩子的第一依恋人就是父母,当离开父母进入新环境时,所有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紧张、焦虑。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分离焦虑,才是联结不正常的表现。这时候,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承诺准时接送孩子并恪守诺言。父母要和幼儿园老师合作,而不是暗中对抗,使孩子平添紧张感。家长自身不要进行太多想象,不要紧盯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泪。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努力调整心态。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六、孩子缺少朋友怎么办?
小星性格很内向,总喜欢躲在妈妈身后,小朋友也不跟她玩。当发现小朋友不带她一起玩时,她就更闷闷不乐。孩子如果被群体忽视、缺少朋友,会影响将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能力发展。因此,如果察觉到孩子特别缺少朋友,家长需要提供一些帮助。家长可以请跟孩子性格相似的小朋友来家玩,在家里孩子气势会壮一些。
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再请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逐渐增加复杂度,培养孩子的多向社会能力。孩子追求友谊的早期,会自发地使用物质去交换,家长不必太过担忧。慢慢地,孩子就不再用物质交换,而练习用感情赢得友谊。只有孩子这样的行为持续过久时,才需要家长予以正确引导。
在孩子因为交友而大发脾气时,家长最好不要被影响,先搞清楚状况,再思考应对策略。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七、发现孩子撒谎怎么处理比较好?
孩子撒谎分几类:一是探索他人的心智。孩子4岁左右广泛和他人互动,他们会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于是,他们尝试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能察觉。他们还可能会拿走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别人是否会发现。如果家长指责孩子撒谎,那可能会破坏孩子探索的本意,并且注意到撒谎、拿别人东西这件事,对此乐此不疲。
这时,家长应该给孩子几个月的探索期,之后,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谎言不成立,会被人拆穿,慢慢地,他就失去撒谎的兴趣。注意,不要真被孩子骗到,否则,会让他体会到极大的愉悦感,继续撒谎。
二是孩子故意捉弄别人,有时候是出于检验友谊的目的,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什么。
三是孩子遇到困境,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家长这时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家长给与的环境太过恶劣,就会促使孩子撒谎。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八、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一旦生活在群体中,总是会和别人发生各种形式的互动,包括打架。和孩子被人群忽略相比,打架并不是最可怕的状况。他们可能因此具备一定的抗压、应对能力。而且,在孩子幼年时期,冲突程度一般不高,也不会造成大的伤害。不要一味教孩子还击或忍让,孩子通常不敢还击攻击自己的人,所以得到还击的指示后,可能会去欺负其他的孩子。更不宜自己亲自上阵报复回来,一则对方不会罢休,二则,孩子很可能因此被孤立。
所以,当孩子跟你诉说自己被欺负时,首先,要冷静下来,认识到这是互动形式的一种,不要上来就代入受害者心理,怒不可遏。然后,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倾听的过程不要做任何评论,多方面求证还原事情的真相,直至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讲一个自己或孩子了解的一个角色的故事,细节要生动,措施要容易理解,告诉孩子如何勇敢、智慧地应对这样的争端。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九、孩子欺负人怎么办?
在孩子的群体中,会有些人显得比别人强壮,比别人智慧,因而被其他孩子欣赏和羡慕。当其他孩子感觉到自己也有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招惹比他弱小,或相当的人。当他因此遭受批评之后,会回家抱怨。女孩则通过搞“儿童政治”来进行试验较量。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抱怨背后的真实情况,到底是被欺负了,还是欺负人了。如果发现他在试验力量,安抚好对方之后,不要过度地指责孩子,但是必须要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导。传授孩子一些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设想和挑战的方式引向文明和智慧,缩小暴力和攻击的倾向。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问问他之后想要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某个问题,针对那个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出方案,给孩子阅读一些群体关系主题的故事,为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信心。同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作,供孩子来探索。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二十、要尽早让孩子发展某些特长吗?
孩子五岁左右时,探索会慢慢脱离物质本身,开始对人内在的想法、感情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感兴趣。这个时期,他们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写字,画画,唱歌,对这样的表达非常痴迷。如果此前没有被成人逼迫着学习过,他们会天然地对对符号产生兴趣,只要有机会就去探索。如果有很好的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戏剧欣赏指导,孩子很快就会发现这些艺术行为是如何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也会试着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
但是,应当注意,当把这些介绍给孩子时,需要将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创造者当时的想法一起介绍给孩子,在他们最初练习使用这些精神玩具时,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孩子天然地对学习和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反而是我们的逼迫,会使孩子丧失学习探索的热情。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5-7岁)文化学习
二十一、幼小衔接是必要的吗?
适当的幼小衔接主要不是学习内容上的提前训练,而是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的先期熟悉。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形态区别很大,幼教的任务是人格建构,孩子在幼儿园和群体以及老师全日制相处,深入参与到彼此的日常生活起居,老师引导孩子工作、思考。
小学的任务是能力和知识体系建构,采用按课时授课制,讲究纪律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孩子有必要在幼儿园预先接受这些改变的预演。
五岁之前,孩子用身体学习,小学需要安静地坐着用大脑思考。五岁之前,孩子用动作表达,提到蛇可能会模仿蛇的动作,但小学需要抽象地学习蛇这个字。这些模式的转换,也要在幼小衔接期间完成。
——(5-7岁)文化学习
二十二、我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爱,看发心,更看行动。如果行动不当,那么孩子很可能接收不到我们的爱。有时候,我们内心有爱的想法,但是却不知道怎么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于是根据电影、电视剧的印象,想象出一种模式,这其实是一种公式化的爱。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够自信,内心希望有人能保护自己替自己抵挡一切。有了孩子,这些希望受到保护的欲望,会不知不觉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这其实是从孩子那里获得力量,是一种求助型的爱。
有时,我们内心太过焦虑,又把孩子看成最重要的,不知不觉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家庭的焦虑氛围。这是一种焦虑型的爱。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失去了自我,把孩子奉若神明,自己降阶为仆人,在孩子面前谨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这样孩子在进入群体后,很可能被排斥,他不是变得自卑、畏缩,就是变得蛮横霸道。这些爱的形式,虽然发心是爱,但已然步入误区。
——爱的误区
二十三、孩子不愿意谦让怎么办?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孩子如果没有自我的立场,就容易让别人替他做出选择。人的自然生存本能,和动物没有太大分别,在生存环境中遇到冲突时,会选对自己有利的解决办法,这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的本能,当有人公而忘私,舍弃自身利益时才那么令人敬佩。人们争相传颂,正是因为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如果在孩子展开本能,完成自然本性的时期,家长就一味要求孩子孔融让梨,可能会让孩子生存能力降低。如果孩子一直需要违背本性,服从大人的要求,慢慢就会把外界的权威作为自己判断选择的准则,失去自我。当他们面临邪恶权威时,就会不加判断地助纣为孽。
所以,我们应当首先帮助孩子完成符合自然本性的建构,使孩子获得良好生活的能力,使孩子先获得安全感,然后,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构建利他的精神。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现在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什么专业都首先需要严格培训,取得上岗证才能上岗。比如,教师需要教师证,医生需要医师证,开车需要驾驶证,唯独做萌娃父母的岗位不需要证,甚至连简单的培训都没有。我觉得无证上岗的父母对孩子危害比无证驾驶还严重,因为无证驾驶伤害的是人的肉体,而无证父母伤害的是人的精神和灵魂。
因此,心理学书籍《关键期关键帮助》中常出现这样一句话“父母皆祸害”,也就是说很多无证上岗的父母以为做父母就是要按照夫妻的意愿让孩子去成长。其实育儿也是一门学科,并不比现在的工作,以前的学习简单,但我们却不去细致的学习,以为按照自己所谓的“差不多”去教养就好,等到孩子大了出了问题以后再去纠正。
其实,这是对孩子关键期教养的一种资源浪费,也是对孩子以后纠正人格特征的一种时间浪费。不过,正如我们都是第一次做孩子,每对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偶尔的不正确教养也可以理解和包容,因为新父母们可也真的尽力了。现在,新父母们正在等他们的孩子慢慢长大,去陪伴慢慢老去的他们。
当下对宝宝成长的引导、指导和教育的书籍五花八门,父母与父母的父母往往是意见相左甚至是有根本对立的级别,两代人为宝宝成长教育的方式、方法的争辩逐步升级到家庭矛盾了。一般来说,无论是谁给你的建议都可能不是正确的,因为对方的人生阶段可能和你不一样、所站的高度和你也不一样、处在时间轴上的位置更不相同。小编这里建议,千万不可随便复制别人的经验,但可以把对方的观点放到自己的思维大图里面从整体去推敲是否适用。
在融汇李跃儿理念的幼儿园,孩子们心里能得到关注,孩子的自由能得到保障。她写的这本书很好的指导家长认知孩子的成长阶段,给予相应的沟通与帮助。如果一个孩童心理受到关注,他就会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是这样,他将发展成为一个心态积极的成人,即认为所有出现的问题他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他身上感受到坦诚、责任感、豁达、勇敢等一系列品质。
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诸多遗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这就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要求你去学习,去增长知识。
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次试探与犯错,我们都要学着不再大惊小怪,而是认真倾听,话说,我们与孩子在人格上没有一点差别,我们需要更平等的爱与发挥空间。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幼教工作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作品精选
第2章关键时期关键帮助
(0~1岁)帮助孩子安全起航
在母亲的子宫中,胎儿一举手一投足能够触摸到的是光滑的子宫壁,那里可能一点光都不会透进来,所以胎儿不需要使用视觉,但他能够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因而在出生后,婴儿对母亲说话的声音会特别敏感,这就是母亲所使用的语言成为母语的原因。我们可以想见,在子宫中,胎儿还能够听到母亲内脏活动的声音,包括心脏跳动的声音,胃和肠子蠕动的声音,因而胎儿出生后,听觉已经可以很好地被他们利用,几乎是一出生婴儿就能根据声音判别方向。
我们还可以想见,胎儿在母亲的子宫中能够闻到一点羊水的味道,所以出生后他的嗅觉是最好用的。由于婴儿出生前的生活内涵是安全的,这些环境是他容易掌控的,来自外界的刺激还不是很丰富,所以他们不容易出现担心和焦虑,不容易出现突然的恐惧,婴儿跟随着母亲的身体在失重的世界里晃动。
我们无法知道孩子出生之前在母亲的子宫里是否具有对秩序的需要,想必是应该有的。出生后,胎儿变成了婴儿,来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中,四周充满了他完全不了解的事物,他们的身体突然感受到了重量,不再能听到子宫中经常听到的声音,感触不到光滑的子宫壁,这时,这个婴儿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我们这些有经验的成人从我们习惯了的子宫中的环境放置到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可能首先有的就是恐惧,然后是没有安全感,有了这两种感受之后,我们尽快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摆脱这种恐惧与不安。
再来继续想象一下,如果是一个在地球上生活了30年的人,突然被放在一个语言不通,完全陌生的外星世界,他会用什么方式来摆脱恐惧,获得安全感呢?
第一步,他可能先要想办法去探索他身边的事物,看看有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安全的,探索的方式一定是先看后摸,当他把身边所有的事物都看熟了之后,他就会先留在这个他熟悉的安全地带。
第二步,在这个安全地带里,他也只是先待着,先适应,不敢轻易改变,因为他身边这些事物的特性他还没有完全了解,他只好先保留一开始他看到它们时的样子。
第三步,等他确定他所在的这个环境是安全的之后,他也就熟悉了身边的孩子在子宫里安详的样子所有事物,这些物体的样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他安全的标志,只要看到这些熟悉的事物,就等于是安全了,有了安全的保证,他就感到可以放松了,陌生感消失安全感就被建立起来,这时,他才可以慢慢地深入研究他身边的这些事物,深入地了解它们,探索它们,由此获得一个普遍经验,提取出这些事物的普遍规律,这个人就开始使用这些规律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扩大自己的生存领地。
一个婴儿从妈妈的子宫来到外面的世界,所做的事情可能就跟一个成人到了外星球一样。专家们发现,婴儿所做的事情与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流程非常近似。
第一,他们首先通过妈妈的声音找到了妈妈,并记下了母亲的味道;只要记住了妈妈的味道,他们就能肯定地寻找到妈妈,找到母亲,他们就安全了。抓握是婴儿一出生就会做的事情,这是他的一种自然反射,从一出生,婴儿就会攥紧拳头,在他们还不知道谁是他们的妈妈时,他们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握,这就像小动物一出生就会走路一样,是人类天生的本领,这种天生的本领造成我们人类一种普遍的象征性行为,在我们感到紧张和愤怒时我们就会攥紧拳头,因为只要攥紧拳头我们就会感觉到安全一点。
第二,当婴儿睁开眼睛,能够看到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他们就会将身边所有的一切铭刻在大脑之中,他们反射性地把身边的生物的样子和位置,以及他们形成的氛围铭刻在大脑中,把这种完整的图像当成是安全的标志,这看上去他们对环境是有秩序要求的,他们像那个被突然投入陌生环境的成年人一样,把他们身边外在的秩序转移为内在的秩序,这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个安全的环境,也像小动物对自己出生的窝的绝对依恋,因为信任窝就是信任母亲,母亲就是安全的象征,只有母亲才能带给婴儿绝对的安全,只有深深依恋自己的窝才能保证没有危险,人也是这样。
第三,当婴儿确定这个环境不再危险,他们就会开始探索他们所处的这个环境中的事物,我们管这种探索叫作儿童的工作。
每个人都需要安全起航
我们看到婴儿是经历了这样一个程序:先安顿好自己,不让自己感到恐惧,确定自己肯定能活下去,才开始发展自己,所以早期的安全感建立对一个人的一生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婴儿,当他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能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生活环境中所有的因素固定下来作为一个模式,使之成为自己安全的需要,这就是安全感建构关键期的特征。
婴儿通过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固守而建立起对环境的控制安全感。在孩子居住的环境里,各种物品的摆放、物品的样式都留存在孩子的记忆中形成孩子内在的记忆模式。当环境的模式改变时,孩子会感觉到痛苦和焦虑。固定的环境模式能为孩子建立起很好的安全感,所以孩子会固守于已经形成的生活环境而不愿意接纳新的生活环境。
从出生后孩子就开始了这一活动,到3~4个月时已经能明显地表达出来。当环境更换后,孩子就会显出不安和恐惧,出现反常的情绪。这一状况有可能会延续到1岁半到2岁。有很多人可能发现,当孩子第一次被抱到一个陌生人群中和陌生环境中时孩子就会莫名其妙地哭闹和睡觉。他们用哭闹来抗拒,用睡眠来逃避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这就是由于家的模式已经被铭刻在孩子的大脑中,离开了这个模式孩子就会感觉到不安全,就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样就会迫使成人不得不把他们再带回那个安全的港湾之中,孩子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确定自己是否是安全的。
有一位妈妈每天下午四点,都会躺在自家后花园的一张躺椅上给她的小女儿讲故事。有一天她生病了,还没讲几句,就感到很不舒服,和女儿说完对不起后,便回到屋里躺在床上。这时,女儿伤心地大哭起来。
在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可能是看到妈妈生病才着急大哭的,纷纷感慨才这么大的孩子就知道因为妈妈生病而着急,于是不断地有成人来安慰她,告诉她妈妈的病会好的,但是孩子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大哭。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帮助这个孩子。
后来孩子拿着书哭喊,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不要,不要,躺在床上的妈妈以为孩子要让她读书,于是忍着病痛从床上爬起来给孩子读书。但孩子仍然在大哭并不断地说不要,不要。大家都很着急,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来,孩子又不断地喊:“椅子!椅子!”
直到家中有一个成员醒悟过来,将妈妈经常坐的那张躺椅的垫子拿进来,放在妈妈身边,女孩才止住了哭泣,并微笑起来。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后记
这是一本经过多重磨励的书,现在要出第二版了,这次我对这本书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删掉了五万多字,使它变得精炼一些,在准备修改再版的期间各种杂事一直不断,几次下决心要回到电脑前都无法回来,几次订下来的计划都不得不延期,如果不是出版社已签好的协议在这里逼着,可能书就无法写完了。
之前,已经再版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是一本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醒人们应该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和方式的书,意在和读者一起探讨给了孩子幸福的生活,孩子是否就不再成长和发展了?我们的教育有没有一种既让孩子幸福又能获得同样目的的方式?第二本书是受一个家教公司委托为家长写的教材,名字叫《牵手两代》,一共四册,书赶得很急,写完了回头看一看,感觉写得很粗糙,难为读者们还在使用它。第三本书《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也将再版,这本书收集网友提出的大量问题,向读者解答什么是孩子。其实在人的一生中,会不断地出现问题,人需要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生存下去,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不是真正在帮助别人。只有帮助别人成长起使用自己的能力,使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使用基本规则的能力,这才叫帮助。所以,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这本书其实不是在替读者解答疑难,而是想通过解答疑难使读者了解孩子,了解好的教育观点,以及正确的帮助方式。
有的出版社来找我,告诉我不要给读者讲什么理论,无须讲为什么,只在孩子每个年龄段设计好每个年龄段要执行的教育方式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供家长像查字典一样,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就去查哪个年龄段的教育方式即可。读者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读者更欢迎,书更好卖。我想象了一下,那就是说我们人类要编那种像菜谱一样的教育书,如果我们准备把孩子养育到21岁,就写2l本,家长怀孕的时候就把21本书买来放在家里,每天查阅,这样就把孩子教育好了。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怎么都感觉不到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养羊或者在养牛。
一位教育工作者,怎么可能坐在自己的家里,写出人类所有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给不同环境、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写出他们不同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案呢?
其实,我更加相信如果家长掌握了孩子在6岁之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点,也就掌握了能够养育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因为懂得6岁以前的孩子,也就懂得了人,懂得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生存的关系,家长愿意搞懂孩子,也就有了对孩子巨大的、无限的爱。有了这份爱,又有了对人的基本成长规律的了解,家长面对孩子,就能够自己解答疑难,并且为了自己的孩子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帮助孩子到幼儿园毕业,家长就等于在教育上读完了研究生,一辈子都够用了。
写这本书,是我一直想要做的。现在书终于写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遗憾,如很多地方说得不细,很多需要读者认真对待的理论还无法找到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去阐述,满篇密密匝匝的文字怎么让读者读得下去?这是我对读者有些愧疚的地方。但留下些遗憾,可以让我认识自己的不足。所以,大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就把它作为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不是决定人们身高的,它只是让人们了解自己比尺子高还是比尺子低。在教育方面,这本书可以用来使读者比较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教育能力,希望所有读者的水平都比这本书高,千万不要把书中写的内容作为金科玉律,只作为参考就可以了。
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先生大胡子老爹徐晓平,其实我能写这些书能搞这个教育都是因我的先生多年帮助的结果,写第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时,我只对着录音机说了一周,而我的先生整理加工了整整一年才完成出版。自从修改这本书开始,他一直千方百计地腾时间给我,有时都让自己变成了老保姆,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
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立着的话,那是由许多双别人的手在后面支撑着他。如果一个人能躺着的话,那是因为有许多人替他承担了他应该立着的时候做的事情。在此,感激那些用双手托着我的网友、读者和我们的家长,以及孩子们。
作品目录
写在前面/001
序言李跃儿,一个把画布变成立体乐园的人尹建莉/003
家长的心声/005
第1章认识孩子
1、孩子从哪里来/003
2、人群中的儿童观/006
孩子不是空罐子/006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009
孩子不是玩具/011
孩子不是麻烦/013
孩子不是上帝/015
孩子是一颗种子/016
第2章关键时期关键帮助
1、(0~1岁)帮助孩子安全起航/021
每个人都需要安全起航/024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026
2、(0~2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029
孩子为什么见到什么啃什么/030
孩子为什么见了什么抓什么/039
孩子为什么哪里不平往哪走/045
找到真爱的感觉/049
探索物质是对孩子精神的保护/051
3、(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从哪里开始/053
孩子从探索物质开始探索环境/053
孩子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054
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057
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环境和材料/059
1~2岁给孩子的自由范围/060
4、(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对孩子有什么用/063
孩子为什么那么固执/064
怎样面对孩子的执拗/068
怎样引领孩子的工作/070
怎样面对2~3岁孩子的想象力/073
2~3岁孩子的情绪帮助/075
3~4岁孩子的情绪帮助/078
5、(3~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在发展什么/080
孩子是如何工作的/081
为了生存而寻找友谊/084
按家庭的模式建立关系/086
为友谊不屈不挠/087
为友谊使用智慧/087
社会性能力的培养/090
怎样帮助孩子进入群体/092
怎样帮助孩子发展情感生活/094
6、(4~5岁)孩子需要探索他人心智/097
探索他人心智/099
怎样面对4岁孩子的魔幻现实/101
被夸张的思想冲突/105
孩子为什么挑战强者和权威/107
4~5岁孩子的情绪帮助/109
7、(5~7岁)孩子由探索精神到探索文化/112
孩子会自然对文化产生兴趣/112
上学前班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117
孩子开始探索群体/131
为孩子选择一个好幼儿园/135
第3章选择幼儿园要考虑什么
1、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选园/137
根据家庭的情况选园/139
根据家庭成员的意向选园/140
2、好幼儿园的8项指标/141
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轨迹/141
有一个能创造性地使用教育理念的领头人/143
教育目标建立在帮助孩子发展上/144
人员的素养提升朝向所定的教育目标/145
教师必须对自我提升感兴趣/146
有适合儿童工作发展的硬件设施/146
非常注重营养卫生/147
有很好的安全保障/148
第4章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1、入园前的准备/151
父母的心理准备/152
帮助祖辈做好心理准备/153
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154
2、孩子入园期可能出现的状况/157
因介绍不当引发孩子对幼儿园失望/157
因分离引发安全感丧失/158
由同化到顺应引发心理失衡/159
3、孩子入园后家长可以做哪些事/161
平静耐心/161
配合老师工作/162
理解孩子的每一个行为/163
学会倾听/164
引发孩子的工作乐趣/165
引导孩子发现朋友/165
引导孩子发现老师/166
在将孩子送到门口时家长可以这样做/166
第5章教育的误区
1、对自由理解的误解171
当孩子失去内心的自由会是什么样/173
当孩子失去身体的自由会是什么样/175
当孩子获得放纵的自由会是什么样/177
为什么要给孩子自由的边界/178
2、如何为孩子建构原则/180
帮助孩子遵守群体原则/180
安全原则与巧妙坚持/187
3、什么时候给孩子自由/190
当不妨碍孩子自己的发展时/190
当孩子探索的时候/193
当孩子工作的时候/195
4、不能给孩子自由的12个方面/198
5、爱的误区/199
公式化的爱/200
求助型的爱/202
焦虑型的爱/204
仆人型的爱/205
偏执袒护型的爱/206
过度保护型的爱/207
第6章给孩子建构哪些人格
1、使孩子成为他自己/213
2、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215
3、使孩子具有对人类有利的审美观/217
4、使孩子具有探索精神和尝试欲望/220
5、使孩子具有对工作和学习的热爱/223
6、使孩子具有质疑和解决疑惑的精神/225
7、使孩子具有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228
8、使孩子对文化和自然具有浓厚的兴趣/232
9、使孩子头脑清楚/234
10、使孩子站在自我的立场选择和判断/236
11、使孩子有参与群体的兴趣/239
12、使孩子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242
13、使孩子具有易于适应环境的能力/244
14、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246
15、使孩子具有抗冲突能力/248
后记/25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