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烷基八氮(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904506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诗歌一直是最浪漫最精华的存在。人们借诗歌抒发情感,赞美崇拜诗人。提到诗人,我心中浮现的形象都是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他们是跳脱在世俗生活之外的,甚至还有点清高,不食人间烟火。曾几何时,诗与诗人成为一种神圣的价值体系的象征,屹立在宝座上,享受众人崇敬的注目和向往。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作品《生活在别处》里,也创造了一个诗人的形象:雅罗米尔,不过这个诗人的形象却和我们想象中的截然不同。全书描述了雅罗米尔从出生到死亡的短暂一生,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是要想透彻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书的序言中,作者提到:“我亲眼目睹了"由刽子手和诗人联合统治"的这个时代。我听到我所崇敬的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公开正式地与他的布拉格朋友脱离关系,因为这位朋友即将被斯大林的最高法院法官送上绞刑架。这个事件(我把它写进了《笑忘录》)使我受到创伤:一个刽子手杀人,这毕竟是正常的;而一个诗人(并且是一个大诗人)用诗歌来伴唱时,我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整个价值体系就突然崩溃了。”
当诗人为刽子手的杀人行为唱起赞美之歌时,作者感觉到之前相信的价值体系值得怀疑。于是一个诗人的形象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成型。诗人出生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母亲把全部的爱都转移到儿子身上。雅罗米尔能够成为诗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诗人母亲在年轻的时候,是个追求自由,反抗原生家庭的浪漫文艺少女。母亲发现了雅罗米尔的诗歌天赋 ,并且刻意培养。但过度的关爱和保护,让雅罗米尔始终无法真正长大。他想脱离母亲的控制,但自身个性软弱无能,在外不断遭受打击后,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母亲怀抱中。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的雅罗米尔,突然发现了诗歌的好处。诗歌是对生活的美化,它为庸俗不堪的生活真面目蒙上了一层面纱。“但假如我们蓦然面对自己的渺小,我们能逃往何处?要摆脱卑贱,唯一的出路就是往高处走!”诗人的第一首诗写于他偷窥女仆洗澡之后,他本想推开门走进去,却因为胆小而失败。这种挫败感深深刺激了他,他把所有的后悔全部倾注在诗歌中。
“在下面,他的手心由于紧张而在出汗,而在上面,在诗的领域,他已远远高出了他的笨拙。锁孔与他的怯懦的这段插曲变成了一个他如今在其上腾跃的弹簧垫。他不再受他的经历的控制;他的经历受到了他写的东西的控制。”
在诗歌中,他化身成了无所不能的人,就如同他在梦中想象出来的人物泽维尔一样,在自己营造的幻境中自由地徜徉。而且这样低俗不堪的经历,竟然可以被他美化成一首让母亲感动落泪的抒情诗,他感到极大的满足。雅罗米尔的诗歌逐渐受到革命群众的欢迎,他从写诗中找到了成就感,也产生可以把控生活的错觉。人们对诗歌的喜欢也投射到诗人的身上,仿佛诗与诗人是一体的。但是作者通过画家之口提醒我们:“诗歌,不是诗人的成就,而是潜意识流-它没有偏爱-碰巧选择诗人作了它的小提琴的弦。”
灵感涌现的时候,诗人无法抗拒地孕育出诗歌,但是诗歌和诗人并非一体。诗人可以写出绝妙无比的诗,这是他的才华,但是他的灵魂并非像诗歌一样完美无缺。所以我们可以去欣赏那些优美的作品,却不必幻想着诗人自身也那么夺目。正如有人可以写出文艺清新,岁月静好的文章,在背地里却是满口脏话,庸俗不堪一样。作品和作者能够合二为一当然是极好的,但是这种人如其书的境界,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在书中,诗人开始为革命运动写诗,并且还举报了和他观点不和的画家。他还因为嫉妒和控制欲,也举报了自己的女朋友。你可以认为他是邪恶的,但是作者却通过这样的形象警惕我们,这种的邪恶同样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他更强调是在所有时代所有制度下的每一个年轻人身上。特定的时代不过是照亮了人性隐藏的一面,使不同环境中处于潜伏状态的某种东西释放出来。
这样的故事具有警醒意味,他用诗人的形象告诫我们:知识分子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要守住自己的良心和底线,毕竟我们也曾经有过血淋淋的教训。(当然啦,不是写几篇文章,出几本书就能自认为是个知识分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