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学而篇》>
【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后时常实践,不是很开心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而不感觉到一丝怨恨,还不是有德之人吗?”
【学习笔记】
“学而时习之”已成为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
孔子讲“学”,三句话讲了三个层面:
第一,“学而时习之”强调的是“习”,“习”是实践之意,学了之后必须去实践,否则学了也白学。孔子教学强调“践行”胜于“学问”,所谓“行胜于言”,关键在于行为。行为符合仁义,则为学;行动不符合仁义,则学也是"未学"。
第二,“有朋自远方来”。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朋”是何人?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冲说“朋,同类也”,即拥有相同观念和思想的人。为什么他们愿意从远方来呢?程子说得好:“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因为自身的修养传播得很远、声名在外,所以信从者很多,他们从远方慕名而来,探讨学问,切馐修养。
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修养能够吸引他人不远千里前来学习、交流与探讨,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吗?
关键在于与人分享、沟通和交流。
第三,“人不知而不愠”。“学”的第三个层面则从反面考验了学者的修养和气度。或许你的学问能够被大家认可,也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但是,也会存在另一种情况,那就是“高处不胜寒”—你研究的学问别人根本无法理解,一旦如此,就对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那就意味着德行还有待提升。
孔子对能够做到“不愠”者评价颇高,认为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称心的事付诸实施,不称心则绝不实行,具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学问做到这一步,离构建自身独立的学说已经不远了。
【学习延伸】
在企业管理中离不开培训与学习,如能做到以下三点则更能达到学习效果,助力企业管理提升。
第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每一次组织学习与培训之后,第一要事便是付之实践,将所学到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第二,注重分享和交流。可在内部员工之间进行,也可以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流。分享和交流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最佳路径;同时,也是传播自身优秀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的好办法,同时还可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
第三,坚持正确的观点。管理者必须牢记这一点,我们知道很多人因为他人的不理解和反对而放弃了自身正确的决策,但是,真正的成功者总是属于那些能够在面对众多负面意见时依然坚持自己观点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