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刷这部片子,因为确实对新加坡知之甚少。他是如何从一个海峡殖民国家发展成为历史书上的“亚洲四小龙”?
特地梳理了一下新加坡的历史。这个东南亚岛国,曾经长达一个多世纪为英国殖民地,尤其是被日本占据三年——重归英国殖民地(1945年)——组件联合政府(1955年)——建立自治邦(1959年)——加入马来西亚(1963年)——脱离马来西亚成立独立国家(1965年),这一系列的政局变动都是在短短二十年完成的。
而对于新加坡这个移民国家,社会的稳定繁荣是凭借各个民族长达数个世纪勤奋打拼来的。正是他们演绎了《我们的故事》。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片子以家庭中的小女儿“我”自述了母亲带领全家经过了数十年的家族奋斗史。
这也是国家的成长史。
女主的母亲,因为丈夫去世,自己没有生下儿子,所以被婆家赶出来。又因为自己的生辰八字和父亲犯冲,回到娘家后不能称“爸爸”只能叫“四叔”,被父亲和弟弟各种苛待。因为贫苦和偏见,遗腹子双胞胎中的女儿也被逼无奈送给了别人。
家中唯一和母亲很亲近的小叔被征去当兵了,母亲就独自在小镇集市上摆摊卖豆花豆浆。被政府人员驱赶,也被流氓地痞强征保护费。幸得邻居,马来人一家支持,能够赚得几个孩子的家用。
前方高能——
小儿子小女儿满肚子蛔虫这段看得瘆人,但是女主母亲强大的人设表示这都不是事儿。
在民族矛盾深重的时候,母亲带“我”之身去隔壁村,表达和谐共处的意愿。
母亲和马来人邻居奥斯曼大叔,在政府工厂摆摊时,联合推出了一角钱一份的“椰浆饭&豆浆”套餐。以及后面奥斯曼在洪水中和蟒蛇大战英勇救出大舅的行为,都受到政府表彰。这都相应了在建国初期,新加坡着重推行民族团结的主张。
不得不说,奥斯曼大叔也承包了这部剧所有的笑点。
重建家园势在必行。虽然大舅很自私,只管房屋重建,不搭手母亲的菜地和猪寮。但是母亲始终以家族为重。
整个劳作的过程正能量十足,很有“新中国石油工人”的干劲。整部片子的怀旧歌曲,也 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年代。主题曲“门前的黄泥路,路旁的木瓜树”唱出了新加坡的地域风情。
整部片子混杂了各个角色的汉语、闽南话、马来语、英语,还有印度语,看着并不觉得头疼。
母亲做为家中长姐的辛酸,姐姐也没有幸免。她和很多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孩子一样,也怀疑自己在母亲心中的地位。
大舅为了得到母亲农场的赔偿款,要求“长子继承”。家庭中所有成员都站在母亲这边。在四叔去世前让母亲叫他“爸爸”,到家人对母亲的支持,这些观念的转变也是源于母亲的勤劳善良和家族亲情。
一家人拿到房屋拆迁款和母亲农场的赔偿款后,即将搬到政府组屋。
而母亲却在一片和谐美满的歌声中倒下了。
这部片子很温情地“科普”了新加坡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谨以此片献给勤劳善良的母亲,和面对生活困境不屈不挠奋斗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