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闺蜜讲了一个故事,之前她在北京有个初中同学。初中时代两人的关系并不熟悉,而且记忆中,这位同学初中时代和班级女生的关系都不太融洽,所以初中时代的她也不喜欢这位同学。
但大学毕业后到了北京,因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同学漂流他乡,所以大家为了抱团取暖就开始联系多了起来。
闺蜜的这位同学现在已经不在北京了,但闺蜜回忆起来这位同学在北京的时间里给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即便一毕业就去了北京,但因为身边没有亲朋好友,闺蜜休息日都会宅在家。但这位同学出现以后,她就有了玩伴。两人星期天5点起床去趴长城,约着一起去趴香山运动;一起搭一趟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古水北镇看风景。
而且在北京第一次搬家时,只有这位同学在身边,她至今都记着两人拿着厚重的行李挤公交车的情形。
在北京深入接触这位同学后,闺蜜才发现原来她并不是初中时代她印象中的个性。她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总归来说有她在的时候,关于北京我闺蜜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记忆,都是美好的。
但至于为什么初中时代不喜欢她,具体原因她也忘了,可能是因为小女生之间的嫉妒,可能是因为听了某位同学讲她的坏话。
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当时的我们就特别容易从只言片语中去判定一个人。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我高中时期补习的时候插班到一个班级,这个班级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排斥一名同学,甚至于分座位的时候有同学都不愿意和这位同学坐到一起,所以最终作为新来的同学,我就和她成为了同桌。说实话,我至今也不太明白全班同学都不喜欢她的原因,但因为大家都在刻意回避她,所以即使在我自己看来没有讨厌她理由的情况下,也有刻意和她保持距离。因为我不想做那个“特立独行”的人。
现在想想,我其实并不了解这位同学,我并不知道她的过去,但刚进入这个集体的时候,就因为所有人都表现的不是特别喜欢她,而我也就不知原因的与她保持距离。
一个同学被孤立,虽然不像电影里那样会遭受到周围同学的欺凌,但就单单被孤立这件事也算是一种校园暴力吧。而当时的自己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实施者之一。
我记得《悲伤逆流成河》里最后的一个镜头,易瑶站在河堤上拼命地喊“不是我!”,可同学们不但没有相信她,还在实施语言上的暴力。
他们都没有真正了解过易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听信谣言的同时还进行施暴。易瑶的死却和这些每个施暴的人都有关系,无论是行为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因为知道自己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所以一切对于易瑶的欺凌都变成肆无忌惮。
同学们虽然只是简单的保持距离,但我想对于这位被孤立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吧,但庆幸的是这位同学有颗强大的内心,如果是我,我可能就没有那么勇敢了。
希望我们不要听一些闲言碎语就随意下定论。
何炅的一句话“夸奖的话你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你要三思而后行”,你不知道别人什么情况,就去判断别人的好或者坏,这不是你一个这么远的人可以定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