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一共七个主题:首先是孝、悌,之后是谨、信,泛爱众、亲仁,最后是余力学文。
“入则孝”。中国古代对孝是相当重视的,所谓“百善孝为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品性、有出息,首先看他孝不孝。
“出则悌”。悌就是友爱兄弟姐妹。“孝”字是上“老”下“子”,意为做子女的要顶戴、敬养父母;“悌”字是左“心”右“弟”,表示哥哥心中有弟弟。很形象。
“谨”。为人处世小心谨慎、认真对待,不肆意妄为,不敷衍了事,这类似佛教里的以正知正念守护根门。
“信”。诚实守信,做事、说话乃至起心动念全都实实在在,不虚伪、不欺诈。
“泛爱众”。普遍广泛地爱天底下所有人,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
“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有德之人,要亲近善知识或德高望重的人。
“余力学文”。以上六点做好了,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学习六艺等各类有益的学问。
先有德,后有才
从这个总叙我们看到,古人重德。所谓德才兼备,也是先有德,后有才,德培养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学文。
但今天好像是反的,很多人重才轻德,家长老师们只看分数,能学、能记、能考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至于言语行为如何,没人理会。这样等孩子长大了,也许会有才气、有才干,但做人不一定行。学历不低,学校名气也不小,但一做事就缺东西,不会沟通,不为别人着想,接触两下便暴露不少问题。所以,还是要学学传统。
其实有了德,再有才是不难的。
小时候我有两家亲戚,现在回想起来,一家似乎总是在吵架,父母打孩子,孩子也互相打骂,一进帐篷就闹哄哄的,两个大人、十几个孩子,打骂声,哭喊声,让人待不下去。还有一家,孩子没有那么多,六个,但父母很慈悲,给他们讲道德,而他们之间也从不打架。
后来的结果正好印证了这些古训:前一家的孩子没一个有出息的,连生活都困难;而后一家的孩子全都成了才,在家的对社会作出贡献,出家的修行有成。
所以,我希望今天的家教里,一定要重视德育。
德具备了,有余力的,可以学习知识、增长才能。
董遇“三余”读书
东汉时有个叫董遇的人,以打柴为生,清苦度日,但他好学,一有空就读书。哥哥经常讥笑他,他并不在意,勤学不辍,有了大学问。后来写出两本好书,出了名。
有人请董遇去讲学,他不肯,只是告诉来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人说没有时间,董遇便教他用“三余”读书: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话一传开,人们知道董遇有学问,都来求学了。
我看今天的人也不太爱读书,说太忙了,其实也是借口,没那么忙吧。肯学的话,早晚还是有时间的。
那古人都学些什么呢?学六艺——《周礼》中讲的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而根据佛教观点,《经庄严论》《萨迦格言》都认为,菩萨有能力时,还要精通十明等一切学问。当然,这都是在有了德之后才学的。
开头我讲了,这次讲解会补充一些佛教道理。其必要性在于,一方面,《弟子规》和佛教都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过去也好,现在也好,就是短短几十年这么一段,没有长远的理念,太有限了。而当你开始相信前世后世、业因果,并关注长远的生命意义,或许会领悟到:原来所有的道德传统,都可以为我们带来更为深刻的利益。
以上是总叙,涵摄了整部论典的全部内容。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叫你,要赶紧应一声,不能慢吞吞的;让你做什么,也应该马上做,不能懒惰。这些行为看似简单,不就是应一声、马上做吗?但里面有很深的道理。
我们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但那时候,是不是父母一呼唤,就恭敬地应一声,让做什么做什么?恐怕不是。而今天的独生子女,一家人都顺着自己,更难得有这种概念。有些人叫多少声都不肯应,不耐烦了,就来一句:“干吗?”这会让父母很难过。而且,父母叫都不应,那以后对同学同事,更不会尊重回应了。
所以,儿时的教育很重要,一个人的修养很多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也如我前面所说,从小不懂这些的话,不管现在是什么岁数,都应该学。学了可以教教孩子,也可以留心一下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里讲的不是中观空性,讲那些有的人听不懂,我理解;而这里讲的是做人,没什么不懂的。不论在家出家,既然生活在人世间,就应该遵循人世间的道。我们心里有什么境界,别人看不到。但在平常交往中,如果是领导叫,谁都会应,而如果是同事或晚辈呢?这时候一副爱答不理的态度,别人看到会反感的。
现在有人已经意识到,今人在修养方面比不了古人,加之外在环境也复杂,人心较以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诱惑和污染。不过我认为,越是在这种时候,越应该学习古人,从点点滴滴上修行。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也是孔子的老师。郯子的父母上了岁数,患有眼疾,听说鹿乳可以治疗此病,他便披上鹿皮,混入鹿群挤取鹿乳。有一次,猎人把他当成鹿,正要射箭时,他发现了,赶紧站起身来。猎人很诧异,听郯子说出实情,非常感动,想办法为他弄到鹿乳,保护他下了山。你们看,修行没什么奇特的,孝就是修行。
佛门的孝或许有人会问:“像郯子以及二十四孝中这些感人的孝道事迹,在佛教里有吗?”有,虚云和尚的事迹更感人。这是比较近的事了。当年虚云和尚为了报答母恩,从普陀山三步一拜,花了三年时间朝礼五台山;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后来于梦中得知,母亲因为他的精进修行和救拔,已经转生到善趣。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时,以礼承事;父母去世了,以礼安葬,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儒教认为,这就是孝。
学习《漫谈弟子规》2学习《漫谈弟子规》2
惭愧惭愧,年少时的我曾多少次不听父母言,总是嫌父母言不忠听,疏不知父母之爱大如天,现在想听他们叨几句已成奢望。母亲已离去,父亲又不在身边,奉劝守着父母的现在人珍惜父母之言,把对孩子的爱分予父母,切记一定要加倍宠爱他们胜过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