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儿放学回家,竟然没有给我提前打招呼就带了一位女同学来家里,一开始,我很热情地招呼着吃饭,聊天。过了快2小时,女同学主动提起该回家了,女儿随口一说,要不就在我家睡吧?女同学给她母亲打电话一说,没想到也就这样爽快地答应了。
这是女儿第一次和同学同睡,为了不打消女儿的兴奋之情,我始终保持着客气的笑脸,但心理始终总觉得有那么一丝不舒服,因为在我的做人原则里,如果是自己孩子去到别人家里,我至少会跟对方家人说一声给你,那更别说还要在别人家留宿一晚。
只不过,我迟迟未收到来自对方家长的一条短信,事实上,我和对方家长几乎也从未聊过几句,更别说见面认识了。后来我了解到,我的不舒服很可能是因为我和对方家长的边界感不适配。
个人边界是指个人自主决定的人际间的规定和尺度,通俗地说,就是我多大程度愿意被对方入侵,别人对待我的有些方式是我允许、让我感到舒服的,另外一些则会让我不舒服、感到被冒犯。
在这件事情中,我能够坦然接受的界限是来家里吃饭,但留宿就觉得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边界,即便要留宿也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保持联系的基础上,但对方家人可能觉得两人是同班同学,也都是比较乖巧的孩子,就认为没太大关系。
这就导致我在这件小事中感觉到不舒适。Nina brown (2006)提出,个人边界可以被分为四种不同的风格。其中,柔软性、刚硬型、海绵型都是不健康的,只有灵活型是健康的个人边界。
柔软型边界的人经常感觉很难对他人说不,容易被他人操控和利用;刚硬型边界的人是比较封闭的,很难去信任他人,大多数人靠近都会使他们不舒服;海绵型的人是对于边界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确定该讲什么纳入边界之中,将什么排除在外,时而担心会侵犯他人,又时而担心没有和他人建立链接。
而灵活型边界的人能够自己控制边界,决定让什么进入、让什么保持在外,也能够抵制情感上的控制,不会被人利用。我们一旦在人际关系中感觉到不舒适时就要及时和对方保持沟通,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也请你尊重我的看法”,看到自己内在的需求,做出调整。
今天上午,等小客人走后,我便和女儿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向她表示了这对我带来的困扰,以及引导她建立自己的社交边界,她非常平和地接受,并主动列出了自己的几条原则:“一是必须提前告知,并经过双方父母同意;二是不影响第二天学习;三是自己招待好自己的客人;四是要识别哪些是值得邀请的朋友。”
建立了明确的边界感,我的困惑便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