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有清晰的边界
一个孩子边界感的建立,离不开父母拥有良好的边界感。
但很多父母依旧沿袭了上一代的养育模式,不断入侵孩子的边界。
妈妈做饭当然是希望娃能喜欢、能多吃啊。
但很多时候,女儿并不买账“妈妈,我不喜欢吃这个”、“妈妈,不太好吃”……
看着女儿那双筷子扒拉来扒拉去,就是没有丁点大快朵颐的样子,我还是挺火大的。
心想,老娘好不容易给你们变着花样做顿饭,浪费了我整整一上午的时间诶,怎么这么不领情呢?
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这个思想越界了——亲子之间那条界限是什么?
妈妈的边界是:给孩子准备饭是我的责任,不管我投入了多大的心力、付出了多少时间,我的初衷是自愿的,没人逼着我干吧?那最后喜不喜欢,爱不爱吃,应该是孩子的权利。
孩子的边界是:妈妈做了饭,应该感激,但对不喜欢的饭菜有说不喜欢的权利,甚至也有不吃的权利。
找到这个边界,我就知道,孩子不该背负更多边界以外的的期待。
如果今天为了不得罪妈妈、让妈妈开心,强行吃下我的饭、强颜欢笑说好吃。
明天,就可能为了不得罪朋友、同事、渣男,为了他们开心,也勉强自己做很多事。
所以,我想告诉孩子,我愿意为你付出,是我的事,与你无关。
如此,她以后与人交往就能守住自己的界限,比如找个男朋友,至少不会因为无法回报对方的好,勉强接受一个不合适的人。
越是在亲密关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我们的爱,而不是我们的想法。
父母应该厘清:哪些是养育的责任,哪些是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情感绑架。
哪些是在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和关爱,哪些是仗着父母的权利在否定孩子的想法,贬低孩子的行为和人格。
2、父母示范作用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清晰的边界,是因为在他小时候,父母没有让孩子认识到清晰的边界。
妈妈在工作,孩子在旁边央着她陪自己玩桌游。
“宝宝,等一会,妈妈忙完就陪你好不好?”。
孩子不依不饶道“就要现在玩嘛”。
最终,妈妈拗不过孩子,停下工作,陪孩子玩了起来。
但许是心里想着未完成的工作,内心烦躁,没一会,妈妈就说“你自己玩一会啊”。
但孩子依旧不愿意,开始哭闹。
妈妈一脸不耐烦“都陪你玩了会了,你还想干嘛?没看见妈妈有事吗?怎么这么不懂事?”
不知道为什么大人总是对拒绝孩子有一种愧疚,觉得自己偶尔拒绝孩子就不是一个好妈妈\爸爸。
但又天真的以为,孩子能看透妈妈的委婉与为难,善解人意地体谅你的左右权衡。
其实,这就是父母边界的缺失,拒绝和同意都是一种表达,本身不含伤害。也和自己是不是好妈妈无关。
所以我们拒绝孩子,守护自己边界的时候,其实可以更理智气壮一些。
其实可以直接地告诉他“妈妈现在要工作,不能陪你,但我保证尽快弄完,然后跟你玩,你先自己玩一下或是吃个水果”。
几次之后孩子一般都不继续纠缠的。
你理直气壮地索要你应得的尊重,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他会在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中,学会尊重别人,也懵懂得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里。
但要注意,我们在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感时一定是带着爱和善意的,而不是生硬,甚至带着愤怒和不满。
比如,你讲了很多遍故事了,不想再讲:
“已经讲5遍了,我都口干舌燥了,你怎么还没完”,潜意识就是说孩子不体谅你,不知足,不断挑战你的底线。
而界限清晰的表达是 “妈妈讲了很多遍,嘴巴有点累了,不想再讲了”,直接不含敌意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陪孩子玩得正嗨,你突然内急:
“宝宝,妈妈去上个厕所,你等我一会儿好不好?”其实是把父母自己的权利过度让给孩子。
界限清晰的表达是“妈妈现在要去上厕所,你等我一会”,温和而坚定的说出自己的需求。
你在孩子面前不断示范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孩子自然就能学会在他人面前守住自己的。
3、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声音
边界感主要是建在“自我感受”上的,而每个孩子内心的忍受底线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边界的标准也不一样。
想要培养孩子清晰的边界感,就要允许家中说“不”,允许孩子拒绝你、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