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专业·训练·最优解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前几天公司组织一起观看《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阿米尔汗的新电影,一直想去看却没抽出时间去看……幸好,公司利用项目上线前的下午在上班时间观看,帮我省了电影票。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作为一名8月大女孩的父亲,里面有很多想哭的情节。当然,写这文章不是为了煽情,是为了说一些电影所弘扬的正能量之外的一些“负能量”,避开“负能量”的坑比盲目给自己灌鸡汤重要得多。
首先是关于“天赋”。怎么识别“天赋”?这一关其实就难倒很多很多家长了:孩子在幼儿园经常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他读书非常有天赋、天天打游戏的孩子打游戏厉害并不代表有打游戏的天赋……天赋往往和“专业圈子”分不开,电影情节设计还是比较现实的:女孩的爸爸是全国摔跤冠军、指导人是专业人士;经常比赛的圈子都是职业赛圈,圈子是专业的。so,是不是真正的天赋需要专业的人来看、需要在专业的圈子里去遛一遛……
第二个是“专业指导”的重要性。假设我们看到了“天赋”,那么还不够,得需要“专业”的指导:我们假设电影主角依然轻而易举击败了那两个小男孩,然而她们爸爸是杰克逊型的歌手,歌手爸爸负责指导她们的摔跤天赋,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第三个是“持续训练”。主人公依然有天赋、爸爸也是专业人才,但是主人公训练没有坚持、中途放弃了,电影就没法继续编下去了……
第四个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意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小姑娘在第一场正式比赛,竭尽全力却打输了……回到家后,她看着失落的爸爸问下一场比赛是什么时候。这一幕非常重要,她表现出来让她父亲燃气更激情的梦想:赢的欲望!继续比赛下去的“意愿”。情节完全可以是另外一种发展,比如在这里女孩就放弃了……这里不得不提另外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心灵捕手》,里面的主人公由于童年遭遇在性格方面有缺陷但在数学方面非常有天赋:当爱情与发展天赋同时摆在他面前却不可兼得时,他选择了爱情。选择是没有对错的,哪怕放弃自己的天赋……
最后再报一个“负能量”:电影弘扬的根本就不是“父爱”。这是一个自私的父亲,为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牺牲2个女儿的童年,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是被“吐槽”过很长一段时间了的。有人说父亲是避免女儿被沦为“生孩子、煮饭”的工具,扯淡吧,电影里哪个环节透漏出父亲的初衷是避免她们成为那样的人?他有四个女儿,光避免2个,另外2个放弃了?纯粹就是为了实现“世界冠军”的梦想,OK?
但是!在印度,电影设计的那条路就是“最优解”:在有限的资源、无法改变的环境下面最优的选择。没有女权、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一辈子的使命就是“煮饭生孩子”相比没有童年、没人性的训练,后面那条路更光明……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知不知道最优解、知道了以后能不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执行最优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