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冈石窟

作者: 平凡的英 | 来源:发表于2022-07-09 09:34 被阅读0次

            我去过云冈石窟两次,一次是2002元旦期间;一次就是2016年7月暑假期间,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暑假期间这次。这次参观完石窟和前一次去大不相同。第一次去,为了赶时间走马观花,而且也不明白石窟文化。第二次去,提前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石窟文化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那天早上, 我们一行六人,从正门进入。正门的造型独特,由双塔组成,上面书写着“云冈石窟”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据说是由书法家黄庭坚书写。

           


            从正门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13对分两排组成的米黄色四棱石柱,中间道路被称为佛光大道。高大的石柱上雕满佛像,气势恢宏。大道的尽头,有一颗很大的摇钱树。

       


            我们慢慢地走过大道,人们的善良慈悲之心仿佛油然升起,这也许就是佛法感应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昙曜广场。广场正面有昙曜法师塑像,法师是北魏资深僧人。云冈石窟从设计、建造,倾其毕生精力。云冈石窟在我国建筑艺术史和佛教艺术史上贡献很大。法师雕像庄严凝重,似乎在遥望着各地前来参观游览的来访者。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石窟依山而建,东西长约一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中国四大石窟群之一。


            公元450年,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王国,定都平城(今大同),孝文帝尊佛教,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开始模仿莫高窟开凿云冈石窟。石窟前后历经40余年之久才建成,距今约有1500年。石窟分为早期、中期、晩期三期。石窟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期石窟,今第16 —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就是当时著名高僧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像。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国外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 窟,第5、6窟,第7 、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石窟中最精彩的是昙曜五窟和第六窟。第五窟,位于石窟中部,与第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两窟窟前是五间四层木制楼阁,佛膝上可站约100多人,一只脚上能站约十几人。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壮观可叹!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雕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第六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壮观,造型精美、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晚期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 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 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的显著特点。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


            游览完石窟群,来到石窟南面的食货街。据听说,当年时任大同市市长的耿彦波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划时代的整体规划。首先改善了石窟的周边交通绿化环境,将原来的云冈石窟扩大了八倍,把石窟打造成了一个5A级大景区;提升了云冈石窟的历史人文价值,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使游客进一步了解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规划后的云冈石窟真正是旧貌换新颜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云冈石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vb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