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将游牧民族比作狼,把农耕民族比作羊。作为土生土长的农耕民族之后,读前半部分时我自然是十分不满,认为作者是在极力吹捧游牧民族,从而贬低农耕民族。
但随着越读越多,开始渐渐体会作者的心情。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和无数的知青一样,作者对落后的民族、残酷的现实心存不满,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借陈阵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考察研究近30年,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寻找中国落后的病根,寻找中国的出路。现在找到了中国这条五千多年的老病根,就可以对症下药,把握民族的命运。
那么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命运是什么呢?
《狼图腾》先讲个人。
“不会战斗的劳动者,只是苦力、顺民、家畜、牛马。”这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中国的劳动者被“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洗脑太深,总是埋头苦干,以延续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存。更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有勤劳,还有勇敢。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勤劳主要来自于中华农耕民族的性格贡献,而勇敢则主要来自于中华游牧民族的性格贡献。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对于农耕人口占绝大多数、农耕历史那样漫长的中华民族来说,主要欠缺的却是勇敢进取,没有勇敢进取的性格和精神,勤劳往往就是劳而无功,或为他人作嫁。”
再来说我们的民族。
作者总结出了西周以后,华夏民族一个主导性的盛衰规律:一旦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太强于狼性,华夏就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专制暴政,或军阀混战,民变蜂起,战乱不休。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时,华夏中国才疆域扩大,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如今中国已经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了“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如今的繁荣,该归功于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20年艰难痛苦的改革,中国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已有了长足进步,民族存在开始改变,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的规律开始向强悍的方向发生作用。中国人的性格也开始自发地向狼图腾精神回归……说到底,中国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转换,而更基础更具决定性的却是国民性格的改革和转换。
最后,我还想谈谈人与自然环境。
我想,大部分的读者和我一样,除了体会到了作者对“狼图腾”的崇拜,更多的是对额仑草原退化的惋惜。
在无力阻止人们大批捕杀獭子之后,毕利格老人在回家的路上哼唱童谣时,陈阵担心:以后草原上的孩子们还能听得懂这首歌吗?那时他们或许会问:什么是百灵?什么是獭子?灰鹤?野狼?大雁?什么是兰花?菊花?
30年后,陈阵回到额仑草原,人们已经住上了现代化的民房,草原已经大面积沙化,见不到獭子、天鹅,小狼出生的百年老洞已经结了蜘蛛网,他当年担心多半已经变成了现实。
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孽债》,讲述的是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故事。剧情早已全无印象。但那首“美丽的西双版纳……”以及西双版纳的原始竹屋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西双版纳也因此成为我心中最向往的神秘之地。可是,蒙古包都已经不见了,竹屋还能有么?
“没有狼,猛狗变成了宠物,战马变成了旅游脚力和留影道具。”谨以此段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