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被日本的捐赠标语刷屏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大部分人被这些诗歌治愈了,感受了日本人民的友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9246304/a81277513d0f95ce.png)
同时,也不忘打开手机,百度一下这些诗的出处。很快大家就发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一千多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时写的话;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则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原来搞了半天,这些治愈的诗词都是出自我们自己的先人。
可是,有几个人能毫不犹豫的背诵出这些诗词,并指出诗词的出处?又有多少人在感叹诗词之美的同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在感叹之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离中国古典文化太过于遥远?
流年不负,华夏渊源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最早的诗歌,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歌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中秋时期中叶。
![](https://img.haomeiwen.com/i9246304/b76a93d6914e01f1.png)
这是汉民族文化的源头,里面记载了很多普通的生活:嫁娶、割芒、采薇、种豆,普通的生活在这些歌曲中别有趣味。
到了战国时期,《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丰富了诗歌的形式。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九歌·山鬼》
再后来,有了唐诗宋词,达到了中国诗词的顶峰。
此时,诗歌除了吟咏生活外,与文人士大夫的仕途也密不可分。
李白一首《清平乐》,赞叹了杨贵妃的美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青云直上。
朱庆馀一首《近试上张籍水部 》靠画眉的比喻,来打探主考官的要求。
柳永一句“自是白衣卿相”,从此与仕途无缘,且去填词过一生。
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诗词浸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曲水流觞,兰亭雅致
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墨客诗词唱酬的一种雅事。
一般在夏历的三月上巳日,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并即兴赋诗,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https://img.haomeiwen.com/i9246304/3cab9719d0b922c6.png)
而那篇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也来自于这样的雅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在那个文化绝代的雅集上,除了产出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有三十七首诗歌。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
——谢安作于兰亭集
诗词,成为了一种有利的社交手段。人们高谈阔论,开怀畅饮,在难得的劳累后,诗词配合美酒,消解了多时的愁乏。
又幸亏这些诗词,承载了当时的欢乐、当时的景象、当时的情绪,我们才能在时隔多年之后,还能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那般的盛景。
曲中有诗,诗不离曲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和小说。
但若你翻开那些剧本,诗词的影子无处不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9246304/8589488a6758529e.png)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牡丹亭《绕池游》
翻开《牡丹亭》,你会发现每一句唱词,似乎都有着诗词的影子。把这些唱词单独拿出来,就好像是一副有意境的诗词画卷。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皂罗袍》
只是吟咏诗词的对象,变成了剧中人。吟咏诗词的形式,变成了纯粹的曲谱,可是细细品来,那还是诗,那还是词。
那还是我们一脉相承的古典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