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
环岛,环岛!(补完篇)

环岛,环岛!(补完篇)

作者: 水御龙神 | 来源:发表于2014-02-05 17:41 被阅读118次

    环岛游记写下三篇,发现还是有一些当时想到的细节没有完整呈现。现在追索这些想法,作为游记的补完篇。

    • 城乡差距,21世纪和80年代

    在台北和高雄,是可以感受到如北京上海新加坡一般的发达大城市感觉的,紧随其后的是台南,也可以说相当于大陆的苏杭级别的现代化水平。但其他城市至于乡镇,就与大城市有着极大的落差。以至于如果路边没有7-11的话,县乡镇的街道给人感觉就相当于大陆的八十年代。东海岸的国家公园区基础设施较好,也连带周边乡镇的建设水平要高一些,但以长滨乡为例,要不是国道旁边的那家7-11,整个长滨乡就再没有看起来现代化的商业店铺了。

    • 基础设施。乡公所,国小,消防队

    但这么说又忽略了一点,就算是再小的地方,几大基础设施一定都是在很显眼的地方:乡公所、国小、消防队。
    乡公所即乡政府,当地政府日常办公对外的地方,一般都会在主要街道的显眼处有一座小楼(国内县政府白宫大楼那种是不可能出现的)。而不远处就是全镇最大的建筑——国小。就算是镇上的教堂也不会比国小建得更好。而消防队一般和乡公所比邻而设,红色的消防车探出车库大门,就那么显眼地停着。你见过大陆的小村镇有像样的消防队吗?
    警察署偶尔也能见到,但不如上面三个来得明显。

    • 台北人的时尚感,气质自信

    既然台北是数得出的大城市,自然和这个城市的气质有关。台北给人感觉是一个现代化与传统并存的城市。它不像北京西安南京那样拥有众多古迹,但对于城市和国家的历史十分尊重。在市区除了商业中心,你看不到多少超过六层的高楼。而往往居民们自家楼下开门就是繁华的大街,家里的汽车就停在一楼外侧的走廊下。走在街上的台北人有一种从容的时尚感,无论是捷运、诚品或是晚间的西门町,那种自信是写在脸上的。

    • 台北与北京,大城市共同点

    与北京一样,大城市也有大城市自己的问题。人口众多,交通拥堵这都是看得见的。台北与北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对于所有人一视同仁,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工薪平民,都在这座城市中有着自己的生活空间。

    • 台湾人眼中的“大台北”

    在台湾人眼中,“大台北”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就好像说北京人上海人的排外一样,台北也面临其他地区对它的仰视和不满。这是整个台湾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一座大城市承担的功能越多,它所面临的非议也越多。人们对它各种不满,但仍因它提供的条件与机会趋之若鹜。

    • 世界城市

    台湾人的视野,无疑是广阔的。有限的生存空间逼台湾人必须将视野冲破本岛的疆界,向海洋和更远的地方去展望。拥有这种视角的台湾城市,自然也是视野开阔的世界城市。至少台北和高雄这样的大城市是这样的。有一天走在街上,身后走过一队人,其中有个老外说着中文——不过是台湾国语,请想象一下一个在北京街头会说“哥们儿、吃了吗?”的大个子老外一口软绵绵的台湾国语什么样吗?“酱紫哦,我觉得还素不要啦……”

    • 7-11

    遍布台湾的7-11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看到地图上密密麻麻的7-11红点就觉得踏实。它对每个环台者都是希望所在。有7-11,意味着有热水、冷饮、加热的食物、厕所、桌椅和空调。它就是每个环岛者的万能补给站,无论是生理上的能量需求还是排解路上的孤独,7-11都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当然,全家和其他便利店也有这个作用,但远不如7-11的覆盖面强悍。台湾7-11已经有微信公众号了,腾讯威武!

    • 服务意识的差距,专业与业余服务业,亲和力,家人感

    无论是机场火车捷运商场的专业服务,还是民宿青旅夜市摊贩这样的业余服务业。台湾整体服务业给人的感受都非常友好,是一种在规则之上的人情味,充满了朴实和不过分张扬的热情。比如在机场买大巴票带车提供的优惠,每次买东西店主的周到心思,所有公共展示场馆的讲解者,这些都是非常内化的体验。并不是职业训练才会提供的服务行为,而是由人的内心自发产生的,体现家庭教养的。

    • “谢谢”和“不会”

    在台湾说过和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两句。每次在7-11买东西,收银MM都会用那种台湾人特有的娃娃腔对你说:谢谢你哦~所有的商业零售业也都是这样的,从路边小贩到机场免税店,在你付钱换取商品和服务之后,都会有一句“谢谢”回应你。而“不会”则是台湾人表达“没关系”的方式,当你对对方提供的服务或帮助表示感谢后,对方会以一句“不会”来回答。这两个字的读法是“会”字吞音,去声,加一点周杰伦式的吐字不清。具体可以参考《半岛铁盒》开头的货架对话。

    • 香港

    台湾和香港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香港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人们步履匆匆远快于台湾。而台湾比香港要多了不少人情味,街上的人们更有亲和力。

    • 台湾人的和善

    台湾人的“娘娘腔”是出了名的,可以参考麦克隋那段著名的模仿视频。原来在英语班有个留学生老师,家里几代混血就有台湾血统。在他去台北之后,QQ签名改为了“我住在娘娘腔的天堂”。是的,相比起东北西北北京山东河南的老爷们儿来说,台湾街面上简直就没有“汉子”这种存在。就算是比上海浙江福健云南人,台湾人也要温柔太多。

    • 标识系统,城市人

    大城市和国道边,都有很完备的公共VI设计。对这些符号的认知水平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如果大家都知道你这个系统的含义,那么就都是在一个语境下对话。不像我们,就算自动售票机已经很便于使用,ATM能实现各种功能,还是有人要去人工服务买票存钱。我想这和发达的公共交通有关,这是普通人每天都需要接触的城市化符号,只有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人们都依赖于这套Metro系统的话语体系,才会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基础共识。

    • 机车

    机车,小摩托,踏板车,无论你叫什么,这种喘着粗气的交通工具从城市到乡村,台湾人几乎人手一台。不论是进口的YAMAHA 、SUZUKI还是台湾自产的三阳,基本造型一致但细看又各有不同,新旧不一但同样快速吵闹。台湾孩子在我们学骑自行车的年龄开始学骑机车,基本上是身高够了的孩子就会开始学着操纵这种突突突跑着的两轮机械。台湾多山路,就算城市中也有不少坡路。而这也就影响了自行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的普及水平——运动自行车作为健身工具自虐可以,日常买菜上班还要摇车爬坡就难以接受了。印象深刻的是台北等几大城市每个红灯都要和机车的轰鸣一起等红灯,高雄工厂区早晨7点成百上千的机车一起涌向工厂大门。还有在厂区不远处一路的早点小摊,上班的人们在这里摘下头盔,车也不下地买上一个三明治或者卷饼之类,又匆匆拧动油门赶去上班。

    机车是方便灵活的,也是吵闹不堪的。它是台湾路况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否则,人们为什么不去买更大排量的大型摩托车或者直接买汽车?如果只是在台北市内活动范围不大,为什么不骑GIANT这种台湾自豪的自行车?

    突然想到,自行车不够多的原因除了坡道,可能还有原因就是在很多城市区域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自行车要和更快的机车共用不宽的机车道,也是有危险的。

    • 垃圾桶

    环台路上,垃圾桶加起来不会超过20个。我指的是在户外路边的,可以让行人随手扔垃圾的。这20个里面还包括一些公园景区中的或者夜市旁的——不,就算夜市也几乎没有垃圾桶,都是摊主接过我们手里的塑料杯子和碗帮忙丢弃的。

    如果没有7-11或全家,我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扔垃圾。
    没有垃圾桶市容就不整洁了?我也没觉得北京街面上都是垃圾啊?如果垃圾桶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并分布合理,是没有理由会在垃圾桶上堆满垃圾的吧?当然这和台湾的人力成本有一定关系,不会有太多的清洁工。

    • 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捷运,高铁。

    基础设施的普及水平很高,特别是交通系统。台湾的地形是中央山地,沿海平原,铁路也就沿着沿海的城镇修了一圈。加上环岛公路和穿越中部山地的几条公路,全台路网就这样完成了。路面铺设水平基本属于中等偏上,没有什么被大车压坏损毁的路面,也没有特别高水准的那种柏油路。(我没上高速不知道高速的路面水平)

    捷运就不用说了,大城市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在5分钟内找到一个捷运站点。

    • 近视率

    东亚共同的痛,从中国大陆到香港,再到台湾,以及日本韩国,近视发病率都居高不下。只不过戴框架镜的能看出来,戴隐形就没有。

    • 交通。喇叭和礼让

    除了我这种在国道小路口闯红灯以外,没有人闯红灯。(汗,起步停车很累的)
    路口设立机慢车待转区,是白色的方框区域,而不仅是一条停止线。
    司机也比较礼让行人,看到你要过马路过路口一定会让的。

    • 诚品

    书店衰落时代仍然能活得很好。在一座城市中能开出N多连锁,并且以书店为基础衍生出很多文化活动,城市的文化地标。光合作用死了,否则也有可能发展成大陆的诚品的。

    • 食品和生活成本

    除去星巴克麦当劳的全球定价基准,日常的生活成本其实也还可以。7-11中的单份食品价格可能觉得折算为人民币有点高,但都量大质优,这一点很重要。环岛前半我们经常两个人在7-11吃午饭花不过200台币,也就是人民币40左右,合一个人20块钱。而这20块钱包含了一份足量的速食咖喱饭(不是泡面,真的米饭有菜有肉有咖喱),1.5L或2L装的矿泉水或茶,听装的能量饮料,偶尔还有一点小零食。

    下馆子吃个便饭稍贵一点,但在港口几次吃海鲜的价格都还不错。

    • 外来的国民政府与本地原住民,日治情结

    从台北到垦丁,蓝绿之争偶尔可以在街头的宣传中看到,大多数时候是看不出来的。而台湾人受甲午以来的日治影响,也留下了很深的日本痕迹。从基础设施的标准到文化语言。《赛德克·巴莱》对那段历史做过不错的表述。本土原住民和国民政府带来的大陆移民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但随着时间终将弥合。台湾就像是放大了的台北、北京或上海,本地居民和外来者始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即依赖又抗拒的感情。被爷爷卖给外人,给人家当了50年的儿子,突然二大爷回来了说你是我的儿,二大爷回来跟你一起住,过了50年三大爷发了家,跟二大爷胡萝卜加大棒地琢磨着是不是把这散了的家捏回去?你说这当小孙子的能乐意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环岛,环岛!(补完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zc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