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0天
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即,我们的大脑往往只选择去记忆事情的高潮和结局,而忽略过程中的体验。
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经验自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记忆自我有时又是错的,但记忆自我可以记录体验,并掌控我们从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而决策也正是由这个自我做出的。
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我们更希望圆满、完整。
显然,我们的大脑在误导我们,因为我们不能以人生的某个片段来定义整个人生。
人生应该是一场体验之旅,现世中的体验给我们带来更有意义快乐、幸福的感受,而不是记忆中自我对此的理解。
钱可以买到快乐吗?
幸福是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接受更高教育的人,对自己生活的评估会更高,但不意味着经验自我更幸福。
身体不健康对经验自我的幸福感有不小的影响。
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满意水平,你能够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经历,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以上是书摘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不是很好理解,卡尼曼教授在其中列举了很多实验例子,但读起来依然苦涩。
这本书属于经济学读物,内容有大多是心理学。因为卡尼曼教授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经过3个月的苦读,总算快看见结语了。
这本书算是对人大脑的思考的逻辑进行了最前沿的总结。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思维也有了不小的改变。具体是改变了什么,我也不好说,因为怕词不达意,误导看的人。
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让我看清了很多我之前迷茫的事情——关于自己的思维、他人的思维。
01,思维很难改变,它植根于你的大脑、你的身体,甚至是,思维就是你自己。但是,了解清楚思维的机制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思维可以改变。
只要你可刻意、主动、积极、持续地去做,就能改变思维,改变人生。
02,大脑有时候在骗你,但你很难发现。如果我们站在身体外面,作为创造自我的那个“上帝”,你会发现思维和身体都是“我”的载体。这个“我”就像心理学中的超我。
作为超我,当你了解了大脑运行机制后,你就应该避免大脑对你自己的欺骗行为,但你不能强迫它,只能引导和纠正它。
03,认知世界和认知自己是人成长的需求,只有不断提高认知,人才算是成长。碌碌无为,不提高认知的人,跟死人没有太多的区别。
04,宿命论没错,科学也对,一切事物都是阴阳两面,甚至是阴阳变化的。这就是复杂的世界。我们通过大脑去看宇宙,只能看见极其极其极其微小的一点。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认知去理解宇宙、理解万物、理解身边的人事物。
05,人活着就是为了体验到活着的幸福。这种体验因人而异,无法评说。我们只能以自己所处的外界环境,和自身现有的教育背景、健康基础、经济能力、家庭因素、信仰等位基础追逐自我的幸福体验。
这种幸福体验不依赖于某一样事物(如,财富、知识、阅历等),它是一种综合评定,没有具体的标准。
06,活在当下,能睡好吃好,有一个可以追逐的梦想并有机会去追,就是幸福。
这算是对本书的总结吧!(虽然结语还没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24994/baead5a17034e59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