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分别六界经》中的慧观成就法

《分别六界经》中的慧观成就法

作者: 觉慧了悟 | 来源:发表于2021-09-01 05:36 被阅读0次

《分别六界经》中的慧观成就法

《分别六界经》是北传中阿含第162经,与南传中部第140经“界分别经”为同一经文。全经南北传内容大体一致,仅最后南传经文多了比丘外出寻找衣钵,被疯牛所杀,佛为弟子们解释其生趣的内容。

一、本经缘起

佛借宿陶师家过夜,遇到一位名叫弗迦逻娑利的比丘共住一屋,这位比丘虽依佛法出家但却没见过佛,也不认识佛。佛与此比丘坐禅共过中夜,因见比丘很精进,于是佛为他详说分法六界等经法。

二、总分别法

六界:地、水、火、风、空、识

六触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十八意行:六根接触所对境时(比如眼见色时),会有喜、忧、舍(不喜不忧)三种心理状态,六根共十八种

四住处:慧、谛、施、息 ——不放逸慧、守护真谛、长养惠施、最上至寂

三、示四住处

(一)、 不放逸(于)慧 —— 精进地持续慧观,慧观的内容就是分别(观察、分析、思惟)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

1、慧观地界。观身内毛发皮肉筋骨等所有坚性的,与身外山石草木土沙等坚性的同为地界;而地界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地界,地也不是“神”(神的含义可以参考上一经“想经”),这样持续慧观,便可获得如实的知见,从而远离对地界的贪染。

2、慧观水界。……  3、慧观火界。……  4、慧观风界。……  5、慧观空界。……

以上五界观法类同。具体观修时,应各各分别观察,界界渐次解脱。如《杂阿含经》说“明智善分别,解脱一切缚”。

6、慧观识界。【名词解释:更(jing)乐——是佛经中对触、受的早期翻译】

前五界解脱之后,就只剩下识,具体而言,分别为苦识、乐识、喜识、忧识、舍(不苦不乐)识。

应当这样观察识界:

因为苦触而产生苦的觉受,“识”就能感受到苦的觉受,即“知”道感受到了苦觉。如果有比丘灭掉了苦受(注:这里不是说人失去了知觉,而是说依第三禅超越一切身心诸苦),在苦受灭掉之后,那个可以感受到苦觉的所谓“苦识”,它也寂静息灭了,而所谓“知苦”的作用也同时凉凉了(知已冷也)。

这样依次观察乐(第四禅超越乐)、喜(第二禅超越喜)、忧(初禅超越忧)、不苦不乐(空无边处定可以超越第四禅的舍),即可从其中渐次解脱。

总结起来就是:种种触受产生种种识,种种触受灭,则种种识灭。就好比钻木取火,两个木头由人力相磨,于是生热起火。如果木头各各分离,那么热、火都不会有,永远是冷木头。在这个比喻中,两个木头相磨,比喻根与尘相触而有受(例如,眼触色而有苦乐等受),火比喻识,热比喻知。

在色界四禅定中解脱的苦、乐、舍三识之后,还余极清净舍(注:即色界中不能完全解脱“舍识”。尽管都是不苦不乐的舍识,但程度有差别,这在没有证入四禅或者四无色定之前,是不可思议的)

下面说如何通过慧观解脱这部分舍识:

将此极清浄舍,移入空无边处定,然后观察此心(即此极清净舍),祂依于此定,住于此定,成立于定,并缘取此定,而起贪著、緾缚于此定。

如此依次将舍移入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并做同样的观察。

这里佛又打了个比喻:炼金师先用火烧金,把它锻薄;再多次焠火,把它提纯;便它柔软而光明。然后就可以随意做成指环、璎珞等。此喻中,金指识界,锻薄指无色界定中观察“舍识”(即前面四种“移入”的观察),焠火提纯指无色定中修慧观(即下面四种“知苦”的慧观)。

在空无边处中观察:若此清浄舍,依空无边处,(由于空无边处是有为的缘故)则清浄舍即是有为,有为则必然是无常,而无常则一定是苦。因知其为“苦”故,此舍则不再移入空无边处。

如此依次观察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由慧观故,得如实知,则此所谓“清净舍”心不能成立,由于舍心不成立,就没有所谓的舍心移入,无心移入则不成有为,因无心故有与无都不思量。因解脱最后极清净舍故,自知此身是最后身,此识为最后识,身坏命终则一切息止,彻底解脱。

这里佛打了个比喻:一个油灯,因有有人添灯油,有人挑灯炷,所以才能持续发光;如果没人给它添油,没人给它挑灯炷,那么火灭了之后,就不可能再相续了。这个比喻是说,如果不贪染六界,相当于不添油挑炷,那么六道之内的生死轮回就停止了,相当于灯熄了不再燃。

以上不放逸于慧的渐次修行,就是所谓第一“慧”住处。

(二)守护真谛

真谛,即真实法;由慧观而解脱,此解脱即是真谛。远离虚妄法,就是守护真谛。即此不虚妄法,究竟解脱,无余涅槃,就是所谓成就第一真谛处。

(三)长养惠施

施 ,就是放舍。由放舍、吐离六界贪染,而解脱,而寂灭,即所谓第一惠施成就。

(四)最上至寂

一切淫、怒、痴尽,无欲,六界灭,息,止;此为第一至寂(息)

我是自举(即我慢,南传译为妄想),乃至所有的“我是当什么什么”,全部都是我慢、贡高、骄傲、放逸。没有这些自举,义即达成“无我”,这就是至寂(息)。

四,听受悔过

弗迦逻娑利比丘听闻佛陀开示分别六界之法,得法眼净,断疑度惑,得住果证。

然后比丘为之前把佛称为“君”(你、您)而忏悔自己愚痴、无知。佛接受了他的忏悔,并告诉他,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发露忏悔,守护而不再犯者,不仅不会减损功德,反而会于佛法、戒律中得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别六界经》中的慧观成就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zt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