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法起源——金文的发现与研究

书法起源——金文的发现与研究

作者: 生活闲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9-02 20:53 被阅读0次

    后母戊方鼎铭文/商青铜,河南安阳武官村北地出土。

    大家对“金文”两个字会有些陌生吧,我也是一样,初次看到这两个字还以为是金色的字。

    其实不是的,因为周朝的时候,统称“铜”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

    关于铭文,百科上解释道,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简单理解就是一种在铜器上的文字,统称为铭文,以后看到这两个字,就想着是在各种各样的铜器上刻的字,而那时候的字大多表意象形为主。

    据说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文字的传播,也是随着科技进步,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留个小疑问,毛笔是怎么发明的?

    宰甫卣/商宰甫卣之拓片所表现的,其书法已足成熟之境,清峻健劲,可谓金文中之杰作。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我在《中国书法一本通》中看到,商代青铜器金文最早的金文是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的族徽符号。

    一般铸于铜器腹内或颈部、底部,个别在肩处,最多铭文有数十字。

    是什么样的人会有资格去写金文,匠人们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刻字,会有等级之分吗?

    书中还提到西周金文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多以族徽为多,字少有波磔,犹有商代遗风,但已有章法布局。

    中期相当于穆、恭、懿、孝四世,笔画均平,布局完整,端庄质朴。

    晚期书法风格多样,各显风尚。

    另一本书《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中,我了解到书法的演变,“如果说承上,篆书承甲骨文而来,作为篆书之精华的金文,西周初期的金文同商代后期的金文并没有多少区别。

    而汉代的隶书,在这一时期的竹简书中已经可以看出它的端倪了。这可以叫做启下。”,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文字开始了承上启下,进入新字体的时代。

    亚字方罍铭文 

    商前14-前11世纪,青铜,上海市博物馆藏。

    以下摘录自《中国书法一本通》

    《天亡簋》,是西周武王时期所作,铭文8行,76字,其书凝练平直,笔画方圆兼备,大小相同,气韵流动于字里行间,金文本身圆浑凝重的特点已非常明显。

    天亡簋铭文/西周青铜,陕西岐山出土。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的作品,它是现存西周最大的鼎,腹内铭文19行,291字,字形长方,笔势圆润,字态生动,平静中又有变化,字距、行距布置精巧,端庄典雅。

    《虢季子白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铭文有8行,共111个字。记述虢季子受周王之命征伐猃狁,因功受赏。其章法与以往不同,极其疏朗、恬淡。

    墙盘/西周

    《散氏盘》,为西周厉王时的作品,在乾隆年间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19行,共375字。此书横势强,字形圆转,八面取势,其一点一画都好像是“颤笔”,直曲相间,韵味十足,有如字体腾空起舞,字字珠玑,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

    《毛公鼎》,为西周厉王时的作品,铭文32行,共497个字,铭文最长,意气风发,其书亦雄阔浑沦,大有磅礴之势。

    墙盘出土于陕西扶风,盘内铭文二百余字,此拓片字体清练,布局匀称,笔势流畅,运用自如,转折处多用圆笔,已开小篆笔法之先河。

    大盂鼎铭文/西周青铜,陕西眉县礼村出土。

    今天找了好些资料了解了金文,以上的内容大多是来自书里,自认为非常有用,便摘录了下来,以供大家学习分享。

    看着古拙的金文,实在欣赏不来,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一的水平了吧。

    看惯了平日里方方正正的正楷字,再看古时候的书法确实很难理解。老师常说不能一味看待这是写字,而是一种艺术,所以如何欣赏艺术又是另一个学问了。

    明天研究下篆文,这个是秦朝的文字,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部分文字和配图来自网络,侵即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法起源——金文的发现与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bc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