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发生事让我体会到潜意识的可怕!
快睡觉时,在当当上找到了本书:《元认知》,看了几页,感觉应该是我需要的。
今天早上起床继续看,的确很有收获,里面也提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习惯,我们看到的,太多是纷纷扰扰形形色色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都会有一个隐形的线或者说同样的本质,
只是我们如果觉察力不够好,根本不会有意识要去洞察,洞察力不好,也无从去探究。我自己的思维习惯,没有这个遇事看本质的习惯,真是苦恼了我。
有觉察很认真去分析时,多少还能有些收获,但是,更多时候都是不知不觉,就算有点后知后觉,也是少得可怜。大多数时候,就在不知不觉中,潜意识习惯就接管了我的意识思考……得多修炼:看到现象,别管看到的行为是什么,要问行为背后是什么。
我很少刷朋友圈,无意识的点开朋友圈看了看,就前几个,看到一友感叹: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面对这个感叹,觉察力一瞬间上来了。这句感叹是表象,背后到底是什么呢?我试着透过这个感叹去看看他背后到底为什么。
于是我开始自己问自己问题,开启了自问自答模式:
穷在闹市为什么没人问?
因为不喜欢,
为什么不招人喜欢?
因为得不到好处,人们喜欢好处
那好处有些什么?
金钱,人脉,物质,思维等方面的帮助。哦!
原来人都喜欢这些。明白了!这些东西,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个好理解,人在各种场景下有着很多需求,比如出门,就可能有用鞋子的需求,有用车的需求;比如宅家里,就可能有用床的需求,就可能有用电视的需求,玩手机的需求…等等,
不同的场景下,人的需求都会被激发出来。如果得到满足,人就很爽,没有被满足,人就不开心。总之需求有满足的、未被满足的、和将就型的。
这些需求,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完全去达成满足,就想着,别人能不能帮我达成,很多时候也会想借助别人来达成和满足。
别人“穷”,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项目自然就少,
别人“富”,能满足的需求的项目就自然会更多。
如果把“穷”和“富”,都看成两个产品,对于这两个不同的产品,你会更喜欢哪个?
当然是能更好满足自己更多需求的产品了,哪怕这个“产品”远在深山,也得想方设法去接近,接近的方式和借口在差也不怕。
“远亲”也是亲,也可以搭上关系嘛,搭上关系,这个产品就有可能为自己所用。注意看,是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那有啥!也没关系,起码有一丝希望嘛!
反之亦然。那个“穷”产品,很大可能满足不了自己更多的需求,这样的产品,就算在闹市里,也很容易见到找到,也都装着不认识。
从这个角度上看,“穷”产品没有“富”产品那样,能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好处,去满足别人的需求,所以,人们都冷落“穷”产品☞无人问,都喜欢“富”产品☞有远亲。
那!这些好处,人们为什么都会喜欢呢?
因为,好处能带给他们满足感,愉悦感。满足,愉悦人就开心。不满足,人就痛苦。人受两个因素驱动:痛苦和快乐。人们都想追求快乐,远离痛苦。
“富产品”带来的心理暗示多是“快乐”,
“穷产品”带来的心理暗示多是“痛苦”。
自然就有: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个感叹现象背后的规律,能为我所用的是什么?
第一,自己要努力在成为有“富”产品的人
第二,“富”产品的纬度有多面,不全是金钱,不全是人脉,不全是社会资源,还有思维等,自己要有一个强项。
第三,持续学习和践行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