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无用论
学习到底有没有用呢?都说21世纪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学习是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提升企业总体产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的手段。我们中国民众对学习的重视,就算不是世界首位,也是世界前茅了。
但这些年,也经常有不同的观点发声,“学习无用论”常常喧嚣于尘。
很多朋友在感慨:学了那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当年学的东西通通都还给老师了,根本没什么用。
很多企业对于员工培训也越来越不重视,认为培训是一件费人费钱、热闹一场,却无法创造价值的事情。
社会上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王健林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所言)。学历高又如何?还不是去给低学历的老板打工。人工智能时代,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快速查到,还需要学习吗?
学习的无用与有用
学习真的无用吗?的确,学习有两种无用:无用的学习,无用的你。
无用的学习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无用的学习,这些学习,不管你多努力,都是没有用的。因为,对你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无用的东西。
小故事: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商人,正在五星级酒店大厅等待你的客户,准备进行一次重要的商业会谈。
这时,来了一名服务员,微笑着对你说:“先生,您好,打扰了,有一个事情需要和您沟通一下:请问你需要上洗手间吗?”
你有点疑惑,但还是礼貌的回答:“我现在不需要。”
服务员说:“是这样的,先生:非常抱歉,我们酒店因为近期在整修洗手间,所以大厅的洗手间无法使用。如果您需要去洗手间的话,麻烦使用负1楼的洗手间。我给您说一下路线,您走到大厅那边的电梯口,坐电梯到负1楼,出电梯左转,沿过道一直走,过道尽头左转,看到的第3个房间就是洗手间。”
听到此,你漫不经心的点点头表示感谢,服务员离开了。
少顷,你的客户来了,你们两人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深入会谈,达成了合作意向,然后约定了下次见面时间,客户起身离开。
会谈中喝了不少茶,此时你很想上洗手间,于是招手喊来服务员:“请问洗手间在哪里?”
这个服务员非常热情积极的回答:“先生,您好,你想去洗手间吗?找我真的是找对人了,我是我们酒店对洗手间最了解的人了!我给您简单介绍一下:洗手间,古语又称茅厕,以前的茅厕都是蹲式的。直到16世纪发明了马桶,您知道马桶最早是哪里发明的吗?其实早在中国的汉代就有了马桶的前身,不过当时只是一个桶状的容器,没有冲水系统。后来,15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马桶,有水箱和冲水阀门的木制座位。……”
当服务员滔滔不绝的讲了10分钟,你实在忍不住了打断他,请他直接告知洗手间的地点。而服务员热情洋溢的说:“先生,您再等15分钟,我马上就讲完了,我接下来给你介绍一下洗手间进化对世界文明的推进。”
你看,这个故事不就是无用的学习吗?因为学习的东知识是没有用的,这是一个“无用”的学习对象。
这些知识:洗手间的路线图、洗手间的历史,本身并不是无用的。但是,对于这名商人而言却是:时机不对,对象不对,方式不对。
洗手间的路线图是有价值的信息,但服务员却在不需要的时候把它提供给了商人,这就是错误的时机。就如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和老师要求,或被朋友推荐,去学习不符合自己当下阶段的内容。
比如,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很多家长把低龄的孩子送去学英语、奥数、编程等各种特长班。这种不符合自己所处阶段的学习,极有可能带来消化不良、挫败感和对学习的抵触感。这种学习有用吗?从学习成果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洗手间的历史,是有价值的知识吗?当然有价值,但需要看学习对象是谁。如果这个对象是一个好奇的小朋友,一位热爱历史的学生,一位关注公共卫生的社会学研究者,一位建筑设计师,这些历史信息对他们都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对一名商人而言,他们根本就是无用的知识 。
这像不像我们的应试教育,我们被灌输了很多他人认为有用的知识,千篇一律、整齐划一。这是否符合我的个人需要呢?是否是最适合我的呢?
这些洗手间文化,既不符合商人当下的需要,也不符合商人的长期需要,他自然对这些信息提不起兴趣,不愿学习吸收。而此时,服务员的强行灌输,填鸭式的教育,又进一步激发了商人的抵触感。
这就是无用的学习,无论如何努力都无用的学习。虽然商人很耐心的在聆听,虽然服务员很用心在教授,但是时机不对(跨阶段教育),对象不对(没有因材施教),方式不对(强行灌输),就决定了这种学习越努力越受伤。
无用的你
第2种无用是无用的“你”。是的,不是学习没用,是“你”没用。
以我自己举例,在以往几十年的学习工作生涯中,有很多有用的学习:符合自己当下阶段的,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需求的,自己主动愿意学习的。
比如,高中时代我很喜欢哲学,便去图书馆找了一些哲学入门的书籍看。大学时代我又对金融特别感兴趣,专门去学习相关的课程和书籍,经过几年的持续积累,对这两个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学习好像并没什么用,对哲学,我停留在初步概念、混混沌沌;对金融,也仅了解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难以和工作相结合使用。
总的来说,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收获的成效却非常有限,这一度让我很失望,怀疑学习是不是真的无用。
后来,我逐渐的学习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才发现:不是学习无用,是“我”无用。因为我根本就没有去用这些知识,所以它对我来说是无用的东西。
因为我没有使用这些知识,所以它们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死知识,并没有什么用处,也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因为我没有去用这些知识,所以它们一直停留在知识的状态,难以被我吸收内化,也无法对我的思维和能力产生提高效果。

从学习的目的来说,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提升自我,为了创造价值。如果我们只是进行单纯的理论学习,只是把这些知识变成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那我们和一只装满信息的移动硬盘又有什么区别呢?回想之前我的学习,只是单纯的信息储存,并没有学以致用。所以,这种学习没有什么用。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如果我们希望学得更高效、更有效,希望把理论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就需要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

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是学习金字塔的两部分,这是来自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经实验发现,学习留存和内化效果随着学习方式的变化而逐层变化。
被动学习层面包含4种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收信息,学习效果也很有限。当进入到主动学习层面,我们是学习的参与者,运用了自己的感官和思维,把这些理论知识真实的运用了起来。让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让无用的学习变成了有用的学习。
这就是第2种无用,也许这些知识是有用的、需要的、适合的,也许你很用心、很积极的参与学习。但如果学了不用,知识就很难内化,也无法产生价值。这种学习有没有用?根本原因是取决于你有没有“用”。
只有用起来,才能学以致用;只有用起来,才能用以助学。
其实,学习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成长营养。但,我们需要避免无用的学习。学习的无用是因为学习对象错误,学习方法不对。所以,那些叫嚣学习无用的人,请先检视一下:是对象错误、还是你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