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二五:把能做的事做明白
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是如何?”
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观时请略示气象。
先生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时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刘观时,字易仲,又称沙溪先生,今湖南常德人,王阳明的学生。
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指的是什么?”
阳明先生说:“你只要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存养内心到纯然为天理的程度,就自然能理解领会。”
刘观时请先生大概描述一下“未发之中”时的景象。
先生说:“这就像哑巴吃苦瓜,对你说不出。你要明白其中的苦到底是何种滋味,一定得自己品尝才行。”
当时,徐爱在旁边说道:“如此才是真知,也就是行了。”
一时在座的同学都恍然有所领悟。
把《大学》看作是为学目的的话,《中庸》就是为学心法。整部《中庸》的心法要义全在“中”、“和”二字。
《中庸》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可以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想境地。也就是说,人一旦修为到“致中和”的程度,便可以与天地并立,襄助天地自然化育万物。所谓的“中”,指的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所谓的“和”,指的是“发而皆中节”。
遗憾的是,《中庸》并没有描述什么是“未发之中”。
就像今天我们同一个高中生讲,你一旦依照要求达到了某种状态,学习上便会像开挂了一般,可以轻松通抵自己人生理想的彼岸。
很显然,这样的话语方式,多用于辅导机构的广告。最近,某登做的某品牌的学习力广告,用得就是这套话术——能做到“未发之中”,自然也就能达到“发而皆中节之和”,自然“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劝人向学,用些手段,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至于什么是“未发之中”,如何达到“未发之中”,那是学者把自己分内该做的事情做明白之后,自然能够领悟到的。
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讲“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说白了,就是教刘观时做个好学生,踏踏实实把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事做好。不断地“去人欲,存天理”,在人前坚持这样做,在人后也坚持这样做;别人知晓时坚持这样做,别人不知晓时也坚持这样做的。等到天理完全充满自家心体时,自然能够达到“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今天,我们教一个高中生也是如此,只要心怀笃定的人生理想,保持勤奋、乐观,时时对照理想反观、微调自己的言行,潜心向学,虚心求教,学以致用,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又或者,今天我们鼓励一个农民,按照时节规律,选育良种,勤于耕耘,坚持做好田间管理,不拔苗助长,不凌节而施,最后,自然会有一份好收成。
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大概受到了孟子的启发。孟子讲“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只是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事,不要总期待着必然的结果出现,不要松懈荒废了,要下日日之功,不要违背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对于刘观时而言,不要急于求“未发之中”,只需要“戒慎乎不睹”、“恐惧乎不闻”,只需要不断地“去人欲,存天理”,只需要养得天理充盈心体。最后的结果自然可得,“未发之中”自然可见。
刘观时像个好奇的高中生,总还是想提前一睹“未发之中”的芳容。
王阳明告诉他“哑巴吃苦瓜”——其中滋味是听不来的,非要自己品尝才行。这时候,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徐爱补了“一刀”——“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如此才是真知,也就是行了。
真知是什么呢?真知就是行。要想求真知,必须真行,必须自己在切实的实践中体悟。
总有什么是我们所不知的,且把我么你所能做的是做好,做到位,到一定程度,那不知的,或许也就变成了知。
把能做的事做明白——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求知——或许,由此真行可以通抵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