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平常事,在这个时代。不喜欢读书的人,求学也总要翻个几十本教科书,去过几趟图书馆,那里总会有几幅劝导读书的名人名言,也许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者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人有的劝诫,有的勉励,道理早已说尽,却也不妨一说再说,为什么要读书?
要想在社会上获得成功,读书是一个捷径。获得生存的本领通常两个途径,一个是靠书本获得,一个是靠经验累积。前者是获取他人的知识,后者是自己实践所得的。普通人的资源和条件有限,年轻的时候更是如此,相比积累经验的漫长时间,读书的成本低多了,收益却很不错。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道理是,只要读透了经典,受益无穷。
不读书就不能成功吗,倒也不一定。改革开放初期,也有很多没读过书甚至大字不识的人,从农村到城市闯世界,这里面发财的人特别多。这样的人现在也会有,但已经极少了,在社会体系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知识就会变的越来越重要,没有知识想靠一些小聪明和机会来创造财富会越来越不现实。在人们哀叹着阶级固化的今天,读书是打破阶级天花板最常见的一条小路,虽然艰难,但毕竟是常有人走的通路。
读书给人精神的享受。喜欢读书的人肯定会明白读书之乐,一本书就是作者构建的一个新世界,这世界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读书是探索这新世界的旅程。若看到正读书的人神色变幻,时而咧起嘴角,时而紧锁愁眉,时而怒容满面,不用奇怪,读书的乐趣自在其中。读完一本好书,好比吃货们享用完一席大餐,满满的幸福感。日常生活里的幸福感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生活平凡又单调,充满太多的不如意,所以人们需要生活的调味品,电影、音乐、游戏,它们都给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但他们都不如书本带给我们的更多。好的书会让读者们久久回味,成为社会的记忆,甚至流传千年长盛不衰。人们对物质的需要有所穷尽,对精神满足的追求却永无止尽。当你终日为生计奔波之余,也许可以用一盏茶一卷书来慰劳自己,让精神放松一刻。喜欢读书的人,不会抱怨生活枯燥,更不用费心减压,乐趣与慰藉都在书中。
读书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文字是抽象的,读书的时候抽象思维必不可少,人们常说,读书要带着脑子。电影电视却不一样,他们更具象,尤其是商业的爆米花式的电影电视,他们往往让观众不需要思考,跟着他的情节、顺着他的逻辑,这也可以作为消遣,但看的太多,未免影响你思考的能力。读书时凭着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的观点是最有价值的。现在的文化节目很多,老师们讲起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可以讲的抑扬顿挫,绘声绘色,但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在里面,说的再多也没有意义,那不过是项羽说的“记名姓而已”。古代有种文化节目叫评书,讲的很多是三国、水浒里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在民间早已流传千百年,人们耳熟能详,却仍然会去听评书,听的就是说书人的品评,说书人边说边评,评的要有不寻常的角度和高度才精彩。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有观点,才不会人云亦云,对世事有清醒的认识。
有思维能力,更要有科学精神。如今的商店和电视节目里,各式各样的产品推销层出不穷,它们打着“高科技”的幌子,有着良好的形象,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它们深谙人性的弱点,也会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技巧,要如何去判断真假,要凭我们自己具备科学精神的思考判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身材不高穿着内增高鞋的人来向你推销增高药,讲的天花乱坠,你会相信吗?事实上会有很多人相信,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的人,往往最愿意相信陌生人,相信新奇的理论,却不相信亲人,结果被骗,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你善读书,不需要了解各种学科的知识,只凭着科学精神,大体就能判断那些真真假假。在世事复杂的现代社会,要想成为一个明智、理智的人,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不可或缺。
读书要读的杂,要读杂书,整日只读某一专业的教科书不算真正的读书。人的身体需要营养均衡,精神的营养需求也一样,科学类、文学类、美学类、哲学类、史学类、社会学类甚至玄学类,都值得涉猎。读文学类的书可以让你的表达更加丰富、让你的情感更细腻;读哲学类的书,让你的思维更清晰,让你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入透彻;读史学类的书让你通达事理,以史为鉴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同的书对人各有助益,就像弗朗西斯培根说的“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如果你有进步的愿望,最好有意识的读一读自己没兴趣的类型。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在精力最充沛的年华,正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光,也是最需要成长的时候,更要大量的读书,过量的读书。
读书要敢于读无用的书。当今国人读起书来太功利,人们最喜欢的当数成功学的书,这类书被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人们总要高看几眼,殊不知成功人士从来不会看这类书,也没有人是看这类书而成功的。更何况成功的定义并没有这么狭隘,所谓成功者的路也并不能复制,这样太“有用”的书反而不用去看。还有太多鸡汤类的书,陈述一桩桩似模似样的故事和道理,用讨人喜欢的情绪和模糊不清的逻辑来逃避问题,看似满是正能量,很阳光,其实只是将事实的一部分避而不谈,选择有利的角度阐述问题,它们设法顺从读者的潜意识,甚至误导读者错误的那部分想法,以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却不谈合理的逻辑和方法,若只是让读者一时迷糊也就罢了,更坏的是让读者把感性的情绪与理性的思考混淆,影响着读者的三观。其实读书的有用与无用并不能分的清楚。古人要“读破万卷书”,书里那么多知识,在你今后的一生中,有些不会有明显的用途,但总有一些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助你一臂之力,还有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帮助你,但有用无用并不是读书的时候能够判断的。无法判断是否有用的好书,其实不需判断而自有其用,所以人们才说“开卷有益”。读一些无用的书,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西方人认为,读书的习惯比读到的内容更重要。如今在英美等国,愿意读书的人比中国多得多,在地铁车厢、机场候机、咖啡厅等等公共空间,总能见到拿着本书阅读的人,但国内的这些场所绝大多数人都是拿着手机。人一生中最难改的就是习惯,它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很多人的成就也和良好的习惯息息相关。趁年轻的时候养成读书的习惯,自然会一生得益。若等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那就后悔不及了。爱读书的人会知道,不明了这书中的风景,人生便错失了大半的颜色。
读书要趁早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