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抑郁症:“我愿意变成一道光,一束无拘无束自由的光……”

抑郁症:“我愿意变成一道光,一束无拘无束自由的光……”

作者: 青年制氧君 | 来源:发表于2019-08-04 14:03 被阅读1次

    “如果可以,我愿意变成一道光,为你们照亮每一处的黑暗,一如我生前未竟的夙愿,做一个发光的小太阳,可惜,我现在要熄灭啦。”

    当我看到这段痛心的文字的时候,已是下午3点多。当师傅转发给我说,我们一个广金师弟,疑似抑郁症患者,昨晚凌晨从母校的7楼跳下去了。

    从转发的聊天记录看,这位师弟写好了遗书,即便后来有人报警,也有有人去规劝,甚至家人都来了,也没有挽回这个孤独的生命。

    你很难想象这个年仅21岁,平时外表阳光帅气、热衷助人的男生,做好了生死的抉择,写下这样让人扼腕痛惜的遗书,寻找内心永恒宁静的喜悦,原因就是抑郁症。

    “每一个自杀的抑郁症患者,都是死于病逝。”从他的遗书看,他认为他也是。他对父母、家人、同学、朋友和爱人都表达了感谢,他说“请不要把我的逝去归因于任何人,谢谢。这是我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消息传出后,很多他的同学、朋友、陌生人都纷纷在他的微博下面留言,期盼有奇迹发生。

    微博一开始有人批评这个男生“以死求解脱,是一种懦弱逃避的行为”,“不孝子,怎么对得起父母。”“连累了母校的声誉”……后经众人的回复和私信,已删掉了。

    从世俗眼光看,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这样给他的家人、同学、朋友,甚至他深爱的恋人都将带去一生难以磨灭的影响,而他也将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笑话。这一点,他也想过。

    他并非没有自救。从他的微博看,最近这段时间内心都是一场灾难,心里各种角力、拉扯乃至扭曲,他很努力,这几个月来,我想,他内心遭了不少罪。如他遗书所写,“我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但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结束。诱因很多,我却一个都没办法解决。”“……和这几个月来没日没夜的疼痛相比,和即将享受到永恒宁静的喜悦上来说,这都不算什么。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倚天》里明教教众在光明顶里唱过,“……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在生死面前,其他都是小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是从佛教中演绎出来不同于世俗的生死观,可能在抑郁症患者眼里,就是至理名言。

    我们不是他,只是旁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世上并没有感同身受一说,有且只有独孤的自己和无尽的痛苦。“天上有一颗星星熄灭了,世上却从此多了一束无拘无束自由的光。”或许从他本身出发,他用仅剩的勇气,作出了生死间的抉择,这可能就是一种解脱。他可能会超越了生死,羽化而登仙。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无关对错。愿师弟真的在天国找到那片永恒宁静的喜悦,成为那一束无拘无束自由的光!

    但是本着对生命的敬畏,我们还是要反思这样的个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我依稀记得在我大一的时候,心理课老师给我们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也是一封感人的遗书,只是主人公选择了交代了所有事情,在凌晨时分在宿舍上吊自杀。他的导火索仅仅是因为宿舍调配的诉求得不到满足,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来自家庭从小到大给他的压力和操控,以至于让他内心极其压抑,抑郁成狂,最终酿成惨剧。

    当时心理课的老师给我们普及了一个名词,“生命教育。”或许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里,只重视应试,忽视了心理的健康,缺乏生命教育,对生命的敬畏。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如果在家庭没有得到很好的沟通和引导,会给孩子内心酿成一场难以估计的灾难。

    很少有家长和老师会告诉孩子,你要关照自己的情绪,你要学会排解心中的郁闷,你要学会开心。当有只且有自己的时候,难免会因为长时间的不开心和低落的情绪,逐渐发展成阴郁的性格。最可怕的是,有些可怜的伙伴,学会在人前阳光、快乐,人后难过、抑郁,这些都是社会诸多因素给他们加持的,在不自觉当中,却已经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或许,每一个深陷抑郁泥潭的人,都是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恶意综合造成的。除了学会敬畏生命,关照自己的情绪外,我们还要对“抑郁症”有科学的认识。

    抑郁症是什么?

    一般来说,医学告诉我们,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处于抑郁中的人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但是人内在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不容许人表现出愤怒和敌意。因此,这些愤怒和敌意就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出气。”

    心理学家贝勒说:当一个产生了负面情绪,如果不将其向外释放的话,这种负面能量就会转过来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途径。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对他人总是客气,对自己总是“不客气”。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不能建立良好的价值感会导致抑郁。抑郁的人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抑郁是因为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抑郁的人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做的事情。他们感到对一切失去掌控力。同时根据认知流派的观点,“缺乏控制力”的归因是能否导致抑郁的关键。抑郁的人通常把“缺乏控制力”归为自己的无能。而积极的人把“缺乏控制力”归因与环境。

    保守估计,我国抑郁症患者占比在3%至6.1%之间。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下的阶段,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以目前情况来看,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近年,高校开始注意建设心理健康防控体系就是为了应对这样的趋势。

    我们该如何跟确诊抑郁症或者有抑郁症征兆的人相处?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可能经历“抑郁心境”。有报告指出,所有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经受过“抑郁心境”的困扰,但这种抑郁状态一般由现实处境引发,并且会自愈,并不构成病态。而现实性短暂抑郁状态,与病态抑郁症之间,夹着一段灰色区间,是自我评估与临床鉴别的模糊区域,难以界定是属于正常抑或病态。

    很多人深陷抑郁心境的时候,是不会主动找他人倾述,因为TA们会觉得周围的人根本不可能会理解TA的感受,也不会主动将自己内心讲不出的痛苦袒露于人前。TA害怕受伤,所以选择封闭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救得了自己。

    但是如果TA们选择与你分享这样的苦恼,那他是绝对信任你的。

    不要试图纠正TA们的想法,即便他们想法很激进。有些人从来不想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的标签,TA们也在努力消解和控制。不要询问TA内心的想法,赋予TA选择的自由,不要轻易在TA面前表露负面情绪,要以身作则,告诉TA,面对负面情绪该怎么做,行动比言语更有感染力。

    不要轻易喜欢给建议,不要喜欢灌鸡汤,心理有问题不代表脑子有问题,智商比你低。尤其,请避免说一些类似于“想开点就好了”“你就是平时太不合群”“你这其实不是病就是你太矫情了”的话,你以为是开玩笑似的安慰,其实只是加深不被理解的悲伤而已。

    TA们也会善于自省,要引导他们去适当反思就足矣。如果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安静倾听与陪伴就很好。打磨平我们内心的凹凸,非常不易,没有训练过这个能力,别轻易尝试做别人的镜子,你可能让对方看到的不是自己,没有办法让对方成为自己,长久来看,于事无补。

    总而言之,不求理解,但求不要歧视他们,不要疏远和孤立他们。他们不是怪物,只是暂时需要更多关爱和自愈。

    毕竟,我也曾接触过这样的小可爱,就当纯属是个人经验。

    (文/望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抑郁症:“我愿意变成一道光,一束无拘无束自由的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fy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