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城市学院张同学分享:《好方法是成功路上的阶梯》
这些学习方法,中小学家长都应读一遍:
一、接受新知识
1、新知识的摄人首先应有直观的体验,理解不透彻一般是因为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的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直观的体验。建议学习某一类知识的时候,首先应该对知识的应用背景有直观的体验。学生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数是通过课堂。
2、所以,在课堂上,确定获取知识的范围与程度,抓住重点,不随意撒网捞鱼,循序渐进,多思考十分重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也意味着在课后少花些功夫。课堂上要及时配合老师,做好笔记来帮助自己记住老师讲授的内容,尤其重要的是要积极地独立思考,跟得上老师的思维。
二、巩固所学知识
1、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一次再学习。它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强化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
2、人们的认识总是按照“感知、识记、理解、再感知、巩固记忆、深化理解”这样一个规律进行的。课堂上对知识的第一次学习是感知过程,这时知识的有序性还体现为低级阶段、再感性阶段。通过复习对课堂上初次接触的知识进行再感知、再认识,这样就可以增强知识的有序性与深刻性,从而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复习巩固实际上就是同遗忘作斗争。
(1)反复记忆法。重复是学习之母。宋代教育家朱熹告诫别人说:“读书,每次只读五十字,速读上二三遍。”茅盾读名著,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是鸟瞰式,第二遍是精读式,第三遍是消化式。革命导师马克思记忆力很好,但他还是经常地反复阅读和研究已经看过多遍的书,并且从来不感到满足。他们的经验都证明:反复记忆、反复强化,是理解知识、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
(2)由厚转薄法。复习知识时要避免只求量不求质,还要避免只求质不求量,因为,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是片面的。著名学者华罗庚总结了读书要由薄变厚,由厚再到薄的方法。他说:“一本书,当未读前,你感到书是那么薄,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做了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就会觉得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由厚转薄的过程和方法是:
1、各个击破。
对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个问题、每个概念都要弄清楚。构成某种知识的“部件”都掌握了,这种知识的“整体”也就容易掌握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最复杂的印象是建立在简单的要素上的,当你把简单的要素完全搞清楚了,那么最复杂的也会变得简单了。”各个击破是量的积累,把握整体是质的飞跃,一旦把握整体,知识也就变薄了。
2、吸取精华。
由厚转薄的关键是要抓住实质,吸取精华。作家碧野在谈他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的方法,一般说,首先'粗读’了解书中梗概和中心内容;然后'细读’书中各个环节,在精彩处做上记号;最后'精读,专心把精彩的部分再三琢磨,转化成为自己的血液。”碧野读书的三部曲,最后归宿点是“精读”,吸取精华。知识理解了,精华抓住了,真正要记忆的东西就不多了。
三、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学习技巧
1、政治,解答一切政治题目的基础都是你脑子里牢固的课本内容,但是我们往往背过了却在答题的时候想不起来。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自己做知识结构图。虽然很多参考资料上都有结构图,但是亲自动手做的感觉却与单纯补充参考资料上的结构图完全不一样,有了自己建立的知识结构,答题的时候会轻松很多。除此之外,还要多做题,保持题感。选择题尤其要细心细心再细心,一定要抠字眼避免遗憾的失分。
2、历史。第一还是要靠背,第二还是要靠总结,可以通过写年表的方式将古今中外的事件串联起来,对历史事件的掌握要透彻,它的时间、背景、条件、经过、人物、目的、原因、评价、影响等都要了然于心。第三还是要抠字眼,选择题中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正确”还是“错误”,大题中是“根据材料”还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都要搞清楚。
3、地理。第一还是要靠对课本的掌握,这也可以通过自己列的结构图来帮助记忆。第二还是要靠分类总结,一般来说,老师都会把计类现做得比较好。我们学生要做的就是根据老师的知识总结归类,分别理解记忆,并且应用。地理大题有很多答题套路,需要向老师请教或者自己总结。
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功的公式是: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个公式用在学习上,就是说,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一要靠学习方法,二要靠意志,三要靠效率。希望今天的好方法能帮到您,说说您的看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36195/dfbf691bb3b9357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