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话说商朝末年,武吉卖柴为生。有一次正赶上文王出行,事有凑巧,武吉挑扁担换肩的时候,扁担头儿正打在文王一个侍卫的耳门上,侍卫当场毙命。文王急着赶路,给武吉画了个圈儿当牢房,从武吉的柴火上拽出一根木柴当狱吏,留待回头再发落。就这么一个圈儿,武吉愣是在里面三天没出来......
小时候听老人们念叨“一尺墙三尺法”,其实跟这个画地为牢并无本质不同。这个圈儿,或者一道矮墙,并非不能突破,而是我们知道不该去突破。说起来好像是对上古治国安民的理想化形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几千年来社会的现实存在,此中价值,我们现在仍然珍视。
这种圈儿,跨过也许容易,后果却不堪设想,乃是需要敬畏之圈儿。

还有一种圈儿,我们似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虽然该跨越、想跨越,却难以跨越。比如,
故事二: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有些王公贵族觉得那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向西航行就可以了,那么大的一片,撞都撞上了。哥伦布说,简单的事儿也不是谁都能做到,比如,大家可以试试,看谁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子上。大家试了半天,没人成功,宣布:这绝无可能。哥伦布拿起鸡蛋,在桌子上磕了一下,立住了。
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可是你为什么没想到呢?
你给自己画了个圈儿,认为鸡蛋不能磕破,谁说不能磕破了?
这件事如此,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到底画了多少圈儿?当我们喊解放思想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思想有什么需要解放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那些圈儿的存在。为什么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因为这些圈圈儿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套在我们的头脑中的,以至于习以为常了。
也有些是习惯了。小时候放牛,用一根铁锥把牛绳儿的一端插在地里,牛的力气虽然很大,但一般不会把那锥子拽出来去吃远处的草,而是很“自觉”地在绳子限定的圈儿内活动。可能当它还是小牛儿没有力气的时候曾经不管这绳子,但那时候绳子显示出了自己的存在,等它长大有了力气了,却习惯了在绳子范围内活动,甚至几乎意识不到绳子的存在了。

突然想起鲁迅先生曾有一问:从来如此,便对吗?
轻而扬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