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参加行动营,我开始了每天读书和日更的习惯,也看到了很多人跟我一样的改变。不过更让我好奇的是行动营每期学员这么多,到底是怎么样运营得井井有条的,背后是一直什么样的团队在怎么样运作。虽然之前做过运营组的小助手,但是了解得还是太少。所以当运营学院开始招募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就决定参加了。
在运营学院的10天不仅有各个领域的达人导师分享,运营团队也把行动营的运营经验都分享了出来。这个过程中,我参与了早上的领读,还抢到了几次分享活动任务,近距离大家协作完成任务,学到了很多东西。
1、课程学习
在课程学习环节,让我感触最大的是关于行动营运营团队的分享,从组长到排长到副院长、院长,分享内容包括运营时间规划、活动运营、打卡点评、海报设计、场景话术、朋友圈运营以及朋友圈文案等等,运营环节的所有内容都有涉及,可以说是毫无保留。
在运营学院才发现,之前做学员的时候看上去简单的点评、活动、碎碎念、文案背后都有这么多学问,到自己尝试的时候,才发现看上去再简单也要付出很多心思才能做好,所以对运营团队产生了更多的敬佩和感激。
2、抢任务
每天早上领读完之后,运营同学都会在群里发布当天的分享活动任务招募,大家主动抢任务共同协作,帮助分享嘉宾更好的完成当天的分享。回头来看,这一个环节其实是非常锻炼人的,但是我并没有用好,很惭愧。
分享活动任务包括整个活动的统筹、分享问题收集、分享海报设计、分享主持人等多个任务。我本来是想所有任务尝试一遍,不过最后几次都抢了问题收集的任务,本来是想先做简单的,熟悉之后再接更多的任务,但是最后有点畏难,加上后期有点过于放松就没有参与其他任务。
不过在同其他老铁协作的过程中,对每一个职能的任务和合作方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我发现即便是问题收集这一项看上去简单的任务,都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
比如问题收集文案,想要激励更多老铁提问,就需要强调分享嘉宾的标签、嘉宾的成绩、以及分享内容的亮点,但是手机上文案又不能太长,不然影响阅读,所以要做到精简又有吸引力,其实并不容易。
文案的另外一个,准确性也很重要,因为学员提问是根据分享内容的文案来思考的。有一次嘉宾分享的内容提纲没有提前给到,但是提问收集文案得出,所以就根据标题揣测了嘉宾分享的内容,导致写的文案有一点偏,引导的问题也比较单一,还好后来及时修正。
再比如文案发布时间,以什么样的频率发布文案,才能提到提示的作用又不会刷屏太频繁。再比如问题收集时间,其实对学员来说最好的是嘉宾分享当天收集问题。但是对分享的嘉宾来说,提问最好可以提前一点,这样方便嘉宾提前根据学员的提问有针对性的准备内容。所以前期是当天提问,后面试行提前一天收集提问,就发现问题了,分享是今天嘉宾,但是问题收集是明天的分享,老铁们就有点晕,而且是明天的分享也不必着急提问,所以这种方式收集的问题就特别少。
除此之外,提前一天收集问题的老铁完成的是明天嘉宾的任务,和其他任务的同学完全就分离了,没有了协作的效果。所以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就是,提前半天收集,第二天再收集一个上午,这样既能收集足够的问题,又能把提问提前交给嘉宾。
再比如,没有人提问怎么办?后来通过复盘总结了一下,除了前面的文案吸引力,没有人提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前面没人提问,二是不知道问什么。这两个问题通过一个方法就可以解决,运营组自己先提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前面有人提问了,自己提问的意向也会更强,而且前面的提问也能引导其他人产生更多的思路,一举两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只要有几个问题,后面的问题慢慢就多了起来。
3、领读
这次运营学院有三本阅读书目《把时间当做朋友》、《社群营销实战手册》、《爆款文案》,我也报名参与了领读。做领读其实好处多多,因为教是最好的学,要讲出来必须自己先搞清楚,打通自己的知识阻塞,而且抱着要给大家讲的心态去读,对自己也会有更高的标准。
这次我领读的书籍是《爆款文案》,恰好之前在公司内容做过一次《转化文案》的分享,很多内容其实是关联的,所以在领读的时候扩展了一些思路和案例,效果也还不错。
我自己也很喜欢看书,也喜欢思考和写一些东西,但是在表达方面确实是还比较差,我自己是希望有机会可以说更多一些,之前很少参与这种领读分享,这次分享之后下定了要开始锻炼的决心,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最后
感谢行动营组织这次运营学院的培训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可能是受用终身的能力,同时还认识了很多有趣和厉害的人。一想到能加入运营组,帮助更多人一起实现改变,就特别开心,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再次感谢!
希望以后有机会把行动营所有运营职能都尝试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