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举行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下午李校长找我谈话,沟通一下大家共读的书籍。李校长问我平时都读些什么书,这一问还真给问住了。虽然我每天坚持阅读,已将近四年的时间,读的书也接近100本了,但回忆起来依然说不出所以然。
最早的阅读全凭兴趣,我喜欢读一些《青年文摘》《读者》《故事会》……纯属消磨时光。读专业性的书是从自己的需要开始的,当时要进行课题研究,就读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书籍;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就找出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书籍去读;要做校本教材,就翻阅教材的相关资料;要讲公开课,就找和这一课相关的备课资料,课堂实录和教后反思……这样的阅读虽然很广泛,但吸收的快,因为需要。不足的是吸收的,仅仅是需要的,还是疏漏了书中的很多内容。
后来拿了心理咨询师证,建立了“读书吧”,为了引领家长们一起学习,也为了解决家长咨询的一些问题。有一年的时间,我都在阅读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会了利用书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对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反思。那段时间的阅读记丰盈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读《王阳明心学》《传习录》《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时候也会重读《平凡的世界》,《活着》,龙应台的人生三书……那段时间跟着爱阅读团队一起学习,读了《格列佛游记》《镜花缘》……通过和大家交流,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这段时间跟着阅读团队一起读专业书籍《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这些专业性的书,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共读一本书,共同讨论探讨,共同消化吸收。
我向李校长推荐了郝晓东老师的《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这本书理论性不强,通过教师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观念,如何向专业发展。既适合普通阅读者,也适合专业成长者。
回忆自己读的这么多书,可谓是五花八门,一盘大杂烩。要是问起收获,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但是我觉得它在你的潜意识里是留下痕迹的,也许只有用他的时候才能找寻它。正如董卿所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力量的,它能给人快乐。”也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仍是潜在气质里谈吐上在胸襟的乌鸦,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一种享受的过程,一种潜移默化的成长过程。“闭门即是深山,开卷即可修炼。”打开书本,沉浸其中,一起享受,共同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