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镜小书生
我一直觉得,和旁人吵架时,最有力的反击语言就是反问句。用反问的语气表明“我”对这件事情肯定的态度。
吵架争辩时,可以自问他答,引起争辩对手的关注;可以只问不答,触发辩论对手的思考;可以自问自答,感觉另一种的当面交谈。
问的时候,好像语气忽然提高了,答的时候,好像速度会慢下来,这就会产生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
像下面的例子:
1.什么事叫做大事呢?大概地说,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到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孙文)
2.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梁启超)
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
这种自问自答的写法,富有对话的趣味,好像把作者把读者请来面对面交谈一样。
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在一篇论说文里面,只要有两三处也就够了。一般就用在文章开头的地方,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
为了更好体会反问句式的力量,下面再举例说明。
01 训导主任训学生
有一天下午,听见一个训导主任在训学生。全程都是反问句。训得那学生一面垂头丧气,一面又得挺直双腿,自肩以下保持立正姿势,那样子,看上去有点可怜又有点可笑。
你身高一米五,还算不算是个小孩子?上学读书,应该迟到早退?上课应该打瞌睡,是不是?月考有四门重要的功课不及格,心里高兴吗?成绩单拿回家,不敢给父母看,划一根火柴烧掉,问题就算解决了吗?你这样下去,将来能做什么?做工人,你有力气吗?做乞丐,你的腿断了吗?什么都做不成,去做小流氓吗?
停了一下,又把一连串的问号朝那个学生的头上轰去:
你将来想做什么?做流氓吗?做乞丐吗?月考应该不应该及格?成绩单应该不应该拿给父母看?上课应该不应该打瞌睡?上学应该不应该早退?你来骗谁?为什么要欺骗?为什么不诚实?我们天天过愚人节,是不是?
学生对教导主任提出来的问题,一概不敢回答,这不仅是在礼貌上不许回答,同时也因为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他自己都不利。主任通过明知故问,反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完成他对那个学生的批评。
02 法庭开审
法庭开审,这是一部电影的主要场面。为了一件谋杀案,原告检察官和被告的辩护律师,双方唇枪舌剑,不过检察官和律师并不直接辩论他们轮流盘问证人。都是利用反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律师(低声):我的话,你听得清楚吗?
原告证人:你说什么?
律师(声音更低):现在能听清楚吗?
原告证人:啊?什么?
律师(提高声音):你的耳朵有毛病吗?
原告证人:有一点毛病,不过,它并不妨碍我。
律师:你说,女主人被人杀死的那天晚上,你听见女主人房里有一个男人,两个人有说有笑,是吗?
原告证人:是的。
律师:那个男人,你认为就是被告,是吗?
原告证人:是的。
律师:你住在主人家里?
原告证人:是的。
律师:女主人住在楼上,你住在楼下厨房旁边?
原告证人:是的。
律师:楼上有人讲话,你能听得出是谁的声音?
原告证人:没有别人可以跟女主人那样谈笑。
律师:那是什么的谈笑?一种有爱情在内的谈笑?
原告证人:我想是的。
律师:那天晚上,也就是女主人死前,你是几点几分听见楼上有谈笑的声音?
原告证人:九点三十分左右。
律师:电视公司有没有一个节目,叫“可爱的家庭”?
原告证人:有。
律师:这个节目,在晚上九点二十分到九点四十分播出。你怎知道那天晚上楼上谈笑的声音不是女主人独自收看这个节目?
原告证人:……
从电影上看,英美司法审判主要的过程,就是双方互相盘问对方的证人,利用反问的方式推倒对方的证词。在那种司法制度下,律师和检察官都磨练发问的技巧,把自己的一套理由分解成若干问号。这和教导主任“训”学生的方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03 请教
有个很年轻的男生,他说,他对女孩子一点兴趣也没有,一向不爱跟她们打交道,甚至连看她们一眼都不愿意看,于是,女孩子都批评他骄傲,说他不通人情。他请教我,问应该怎么办。我想一想,想起最近学的反问句,于是,现学现卖,用了起来。
你是主张“非礼勿视”的吗?你觉得,男孩子不应该看女孩子,是吗?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不应该?
她们不漂亮吗?不可爱吗?她们是妖怪吗?是神仙吗?
女孩子在出门之前,对着镜子收拾半天,她是为了什么?
如果大大方方地看她一眼,你觉得有困难吗?
如果平平常常地跟她谈几句话,你觉得很困难吗?
你是在故意躲起来不看她们吗?
大大方方地看她一眼,或者平平常常地跟她们谈几句话,是对她们的一种欣赏,一种礼貌,这话你赞成吗?
此后,他再也没有拿过类似的问题问我了。看来,反问句式,用得到位,更能引发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