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阅读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希望了解到心理学,后来发现这本书里面的小故事很多都给人启示。
比如《被锁住的大象》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马戏团,最喜欢里面的动物,对大象尤其着迷。
后来,我发现其他孩子也最喜欢大象。演出中,那庞大的野兽炫耀着硕大无比的体型、重量和力气。但完成表演后,直到返回舞台前,它始终有条腿被铁链拴住,与插在地上的一根小柱子连在一起。那不过是根敲入泥地几英寸的小木桩。虽然链子又粗又长,但一头如此强壮的动物显然连一棵树都能连根拔起,所以当然能轻易挣脱那根木桩的束缚。对我来说,这真是个谜。
它为何不挣脱束缚?为何不逃跑?五六岁时,我依然相信长辈们的智慧,于是向老师、父母和叔叔提出疑问,请他们解答大象的秘密。其中一人告诉我:大象之所以不逃跑,是因为它被驯服了。我追问道:“既然受过训练,那为何还要用铁链拴着它们?”当时,我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渐渐地,我就彻底忘了大象和木桩的事,只有遇到有同样疑问的人,我才会再想起。
幸运的是,几天前,我发现有个聪明人已经找到答案:马戏团里的大象之所以不逃跑,是因为它从小就被锁在这样一根木桩上。我闭上眼睛,想象一头被拴在木桩上的小象。那时,小家伙肯定又拉又拽,满头大汗地想挣脱束缚,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因为,对当时的它来说,木桩实在太结实。它最终精疲力尽地睡着了。第二天,它再次尝试逃脱。第三天、第四天,日复一日……最终,小象迎来生命中可怕的一天:它接受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向命运低头了。我们在马戏团看到的那头庞大有力的大象之所以不逃跑,是因为那个可怜的家伙认为自己逃不掉。小时候的无力感,仍深深地印在它的脑海。最糟糕的是,它从未真正质疑过那段记忆。此后,它再也没有尝试过挣脱木桩的束缚……
“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对很多事无能为力,仅仅是因为很久以前,还是孩子时,我们尝试过,却失败了。“从那以后,我们就像那头大象一样,将失败的记忆刻入脑海:‘我不行,我知道我不行,永远都不行。’“我们将这样的信息强加于身,背负着它们长大。我们不再试图挣脱木桩,原因便在于此。“有时,当我们感受到障碍,听到铁链响动,便会转身看着木桩,心想:我不行,永远都不行。”
即使一直承受失败,也不要否定自己不行。障碍一直在,也可能面对障碍的我们,一直都有成长。
比如《奶油里的青蛙》,两只青蛙掉进了装满奶油的缸里,一开始两只青蛙都尝试着跳出去,始终逃不出去,一只放弃了,一只没有放弃,“经过无数次奋力踢腿,奶油突然凝结成了黄油。震惊的青蛙只轻轻一跳,脚下一滑,便溜到了缸边。然后,它就开心地呱呱叫着,回家啦。”
故事告诉我,即使过去一直不成功,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努力没用,功不唐捐,是这个道理。
比如《自以为死了的人》,一个男人生病后一直很焦虑,后来他以为自己死了,当野狗群侵袭时,他放弃了抵抗,最终被野狗吞食。
这个故事的哲理是:别在开始前,就选择放弃。别再别打败前,就接受失败。
比如《妓院门房》,看门人的工作代代相传,某一任门房因为不识字失去了这份工作,他利用离职补偿金购买了五金,无意中开始销售五金,最终成为了身价百万的工具制造商和企业家。
印证了那句话:“凡所经历皆有利于你”,失去了门房这份工作,意味着该转弯了,他有机会尝试另一种人生。
比如《小两码的鞋》,买鞋人因为银行出纳工作的不开心,故意买了小两码的鞋折磨自己,他认为当忍受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痛苦之后,脱掉鞋的那一刻可以获得短暂的快乐。
不理解这种故意制造痛苦的思维模式,以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从而获得短暂的快感。只能说,脑回路出问题了,才会有离奇的解决方式。也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靠努力得来的。”
比如《占有欲》,“男人发现了一枚金子,驻足凝望了好长时间,他环顾四周,却发现附近根本没人。终于,他上前摸了摸那块金子。暖暖的。他摩挲着金子表面,觉得若要形容一下触感,这柔软度简直跟它的美丽和亮度完美契合。他想据为己有。于是,他非常温柔地抱起它,朝城郊走去。他心醉神驰地慢慢走进森林,朝一片林中空地而去。午后的阳光下,他小心翼翼地把金子放在草地上,然后坐下来,盯着它出神。”
所以,“当我们执着于拥有某样东西,甚至成为它的奴隶后,到底是谁拥有谁呢?”是我们拥有了金币,还是被金币拥有?追求财富,然后被财富困住?
比如《一意孤行的樵夫》,“樵夫第一天就砍下十八棵树,第二天他比所有人都起得早,虽然使出全身力气,他还是只砍下十五棵树。他甚至连半数都没达到。之后的那天,他只砍了七棵树,接着是五棵……最后一天,他花了整整一下午时间,拼命对着这一天的第二棵树又劈又砍。到了工头面前,樵夫忐忑地讲述了这几天发生的事,并赌咒发誓地说自己一直都在拼命干活。工头问他最后一次磨斧头,是什么时候?樵夫问答,他一直忙着砍树,根本没时间磨斧头。”
心理医生说:“若后继乏力,一开始就费那么大力气有何意义?如果勉强自己去做事,又不留出足够的恢复时间,可没办法给出上佳表现。“休息一下,换个工作,做点儿别的事……常常就是我们‘打磨斧头’的方式。但强迫自己继续做事,不过是用‘一意孤行’来弥补‘无能’的徒劳之举。”
比如《母鸡与小鸭》,母鸡阴差阳错孵育了四个鸭蛋,慢慢长大的小鸭子们怎么也学不会刨土捉虫,后来小鸭子们扎进了湖里游泳,母鸡绝望地咯咯大叫,公鸡认为绝不能相信那些小家伙,年轻人太鲁莽。一只小鸭子道:“别因为你们自己能力有限,就来责怪我们。”
事实上,它们都没错,只是看待现实的角度不同罢了。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坚信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唯一能看到真相的位置。
比如《九九圈》,国王嫉妒侍从的快乐,他想要摧毁这种快乐,顾问告诉他:只要身处圈外,他就不会不快乐。即让侍从主动陷入某种圈内,于是国王偷偷给了侍从99枚金币,侍从因为差1枚金币耿耿于怀,一开始纠结为什么只有99枚,后来想怎么能够赚到1枚金币,他算好了。如果努力工作,把工资和所有额外收入都存起来,他就可以在十二年后,攒够能换回一枚金币的钱。“如果他也能找份兼职,赚点儿外快,有了第二份工作,再加上妻子的收入,或许七年内就能攒够钱。也太长了!或许,他可以把剩下的食物带进城里卖掉,换几个硬币。其实,如果他们少吃点儿,就能多卖点儿。卖,卖,还能卖什么……天气越来越热了。冬天的衣服还留着干吗?鞋子有一双就够了,剩下的可以卖了吧?的确是一种牺牲。但若做出这般牺牲,四年就能攒够钱,凑齐一百枚金币。”然后侍从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不开心,最终被国王辞退了。
心理医生:“你、我和其他所有人,都在如此愚蠢的意识形态中长大。我们总是想要更多,并觉得只有得偿所愿,才能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得到缺失的那样东西,我们才能获得快乐。“而我们总是缺了某样东西。这个念头循环往复,于是,谁都无法享受生活……”99枚金币也是财富,不应该为了追求那1枚金币,放弃目标,凑合用掉已有之物。放弃了现在拥有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