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说软话,做硬事。
当然了,最糟糕的方法是与之相反:说硬话,做软事。
什么是说软话,做硬事?
就是硬下心来,不逾越界限,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么做的时候,态度上要软,不说教,不指责,不吼骂,平时该怎样就怎样,甚至比平时更温和、更放松。
实在忍不住,可以点一句,也是点到为止,不啰嗦不唠叨。
因为选择的自然后果已经让孩子得到经验教训了,这么大的孩子又不傻,懂得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毋需家长多言。
什么是说硬话,做软事?
就是在态度上很强硬,甚至带有攻击性:各种指责、抱怨、嘲讽、训斥、放狠话。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了。
你看看你,这么大了,连这点事都搞不定,你还能干吗?
学习是你的事,你爱怎样怎样,我不管了。
但话说得挺硬、挺决绝,事做得却很软,还是忍不住会管、会包办。
比如,有的孩子不想上学,隔三差五就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家长就很着急,撂了狠话:你不是不想上学吗?行啊,那就去打工吧。
孩子本来还在挣扎中,听到父母说可以不上学,就顺势答应了,真的不去上学了。
家长就慌了——本来是想激一激孩子,让他知道不上学的后果,没想到孩子真不去了,这可怎么办?高中还没读完,不可能不上学啊。
家长又开始缓和态度,各种想办法,劝孩子去上学。
所以,如果父母硬不下心来,也无法承担说硬话的后果,就不要说那么硬的话。
十几岁的孩子容易执拗、冲动行事,不能充分考虑后果,真的把硬话当真了,很可能他真能豁得出去。
到那个时候,父母再想挽回补救,就难上加难了。
为什么父母会搞不清什么时候该软,什么时候该硬?
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界限不清。
父母没有从心底里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和孩子分离,习惯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当成孩子的事。
最常见的是,父母自己有很多焦虑和担心,会下意识地把压力传导给孩子,各种督促管教,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这样自己就不那么焦虑了。
焦虑太多,担心太多,界限不清,就会导致很多冲突和纠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