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孩子,恨不得给孩子搭个温室让他快乐成长。殊不知,替孩子做决定,帮孩子扫清障碍,剥夺孩子试错的同时也拿走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生命力。
一家人正在吃饭,孩子吃了几口就跑去吃零食了。妈妈对孩子说:宝贝,别吃零食了,快过来吃饭。饭凉了。孩子吃零食吃的正兴起,自然不理会妈妈。妈妈温柔的脸上已经有了些许怒意,她的心里在想啊,我要对孩子温柔而坚定,不能对他发火。于是,又非常耐心的跟孩子说:宝贝呀,你看饭要凉了,凉饭吃了胃会疼额。别吃零食了啊,快来吃饭额,。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几遍过后的妈妈已经忘记了温柔的坚定了。声音大了好几个分贝:你这孩子,我叫你叫了好几次,怎么就不动啊。过来吃饭。再不过来就没饭吃了。再不给你买零食了。孩子或许迫于威胁回来扒几口饭 孩子也有可能依然不理。。那么一场家庭大战就开始了。
我们来看看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自始至终呢,这个妈妈一直用自己的信念去控制孩子,也替孩子做了决定-不要吃零食,来吃饭。她没有问过孩子一句,孩子是怎么想的。妈妈没有问孩子的意愿,她替孩子做了决定。如果孩子照做,一切安好。如果孩子不配合妈妈,那么孩子就会被定义为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你看,妈妈多委屈啊,我好心好意劝你吃饭,可是孩子却是那么的不体谅妈妈的一片好心啊。
那么在这个场景里,妈妈怎么做才能跟孩子沟通,把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传递给孩子,而不是用控制的方式替孩子做决定呢?
第一:妈妈要在认知上意识到,孩子回不回来吃饭,那是孩子自己的事,需要孩子自己做主。
第二:既然是孩子的事,那么作为父母就眼看着孩子不好好吃饭跑去吃零食,就什么也不管了吗?当然不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来思考这样做的后果,引导孩子做出决定,并且能对这个决定负责任。孩子逐渐的长大,接触的事物会越来越多,拥有独立思考,做出自我负责的决定是必须要拥有的能力。
第三:如何帮助孩子思考呢。有一个非常好的社交模式叫ICPS。感兴趣的可以搜搜,在这里我就不详细展开说了。在这个场景中,你可以问问孩子,比如:宝贝,我看到你去吃零食了?是吃完饭了吗?孩子就会回应你:嗯,我吃完了。这事就过去了。
第四:如果你实在无法忍受孩子吃饭中途跑开去吃零食的行为,那么就可以如实的把这样的担心告诉孩子。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宝贝,我看到你吃饭吃到一半跑去吃零食,我担心一会饭凉了。我吃了凉饭会胃疼。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总结一下。谁的事谁负责。作为父母可以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能强迫孩子接受。如果孩子做了跟你不一样的决定,也请你收起你的担心,尊重孩子的选择。那么有人问了,如果孩子选择了吃凉饭肚子疼了怎么办?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责怪孩子,比如:你看,早说了你不听,现在肚子疼了吧。这样说丝毫没有用,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成长没有一点帮助。可是别着急,如果你换个说法,那么孩子就会得到一个练习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好机会。你可以这样说:宝贝,因为你吃了凉饭,所以才会肚子疼。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一个选择问题,你选择了这条路,其他的路就不能走了。长期这样的练习,孩子自然就会习得自我负责的决策能力,有了一次不愉快的体验后,他会在下次决策 前会衡量的。
如果你剥夺了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体验不同的结果的机会。孩子就没法习得自我负责的决策来。孩子小的时候试错能有多大后果,顶多会肚子疼下。可是孩子大了以后,他试错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甚至是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