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31. 星期五 天气 晴
这些天来,天气一直都很好,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喜爱的阳光,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喜爱的蓝天,有阳光就有生命,有阳光就有希望,有阳光就有了内心不断的成长。
清晨、午后阳光洒在屋子里,眼前的一切都明亮了起来,内心便也跟着明亮了起来。自认为是一个喜静的人,但也不会排斥热闹,毕竟静与动只是相对而言,而动也是静的先决条件,这世界如若没有了动,又何尝会出现静呢?辩证的世界,辩证的思想,也就有了辩证的自己。
今天我们接着来说说《简说古文名篇》。
先前从《简说古文名篇》里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学的千年发展史,从宏观的角度粗略地重温了我国古代文学一路走来的快乐与艰辛。但是对于千年的历程,又怎能一言而尽?随意打开一章,便可以让你吮吸到古典文学的魅力气息,令人爱不释卷,沉溺其中。
既来之,则安之,既沉之,则阅之。
在“无邪的年代里用民歌吟唱生活”里我了解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完整结构和基本特征,认识到孔夫子对它的高度评价“思无邪”,仅仅三个字,便是从文学创作理论和思想上全面地概述了其文本的宗旨,并且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彰显了这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通过这部书籍让我们能够领略3000对年前的山水风光,能够认识古时候的草虫树木,甚至是古人的嬉笑怒骂,与那个时代进行着跨越千年的神奇对话。
从“圣人君子有怎样的行为准则”和“孟子给君王提建议的智慧”中我充分理解了孔夫子给与“君子”的明确准则——何为君子?如果一个人能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捷于政事慎于其言,根据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他就是一个好学之人了,也就是一名君子了。这些精准的论述都是孔夫子智慧的火花的绽放,在孔子之后,其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更是与孔子同为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任务,只是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的言论里多了很多的论辩在,在论辩的过程里孟子讲究与统治者的说话方式和说话的技巧,能够巧妙的应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欲擒故纵,反复诘问,从而最终把自己的观点阐述给统治者,让其儒家的“仁政”思想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从这里足见孟子更是一个思考缜密、思路明白晓畅的人呢。
至于庄子,更是用自己的《逍遥游》和《庖丁解牛》这两个小故事来教诲人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不但要有鲲鹏一般的志向,坚持不懈,奋斗不已,更要有庖丁那样的谦恭谨慎,一丝不苟的吃苦精神,方才可以将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二者缺一,我们的理想都只能成为色彩缤纷的“幻想”。庄子是一个天性天真,热爱自然,追逐自由的人,在他的文章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他天马行空浪漫天真的想象,但是当他静下来的时候,文本当中蕴含的哲理又像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一样,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发展,影响着中国人思想的变化。
至于屈原,正如他笔下大量的“香草美人”的譬喻,更是让我们从一曲《离骚》中感受到他非凡的才华,浪漫的情怀。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更是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根基。在他的文字里,看似干瘪枯燥的政治全都变成了芬芳的花草、高尚美貌的美人,自他开始,我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只是可惜“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时光的迅速逝去,未能让逐渐衰老的屈原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宏愿,最终在公元278年,含恨抱石绝望地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内。“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同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忠贞不渝、九死不悔的故国情怀随着一江水流奔向了远方......
在这本书里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要数乐府民歌了。“乐府”本就既是官府名称,又是诗歌体裁,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够幸运地看到保存下来的乐府不外乎五六十首,他们真实地反映着古时候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在《汉书 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意思就是说,两汉的乐府诗歌都是因为一些真实的事件而有感而发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文本中,我看到了两篇反差极大的诗歌,故而合上书本久久不能忘却。一首为《东门行》,一首为《相逢行》。前一首“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咄!行!吾去为迟!”简单几句话里,却让人们听到了主人公急斥之声,看到了他不顾妻子哀求急匆匆要离去的身影。为何?因为生活在下层,为极端穷困的生活所迫,不得不拔剑走上反抗的道路......文字很简单,但是简单文字背后却是令人心酸的悲伤和绝望。这应该是乐府诗里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首了吧。再看看第二首《相逢行》,开篇就是“相逢狭路间”,接着便是彼此攀谈“黄金微君门,白玉为君堂”。看着这句怎么这么眼熟,于是便顺道想起了《红楼梦》中的“白玉为堂金作马”一句来,想必也是与这里有关联的了。第二首描写的光景与第一首截然不同,一个饥寒交迫,一个种种享乐;一个富丽堂皇,一个家徒四壁;一个歌舞升平,一个走投无路......这就是那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吧,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生活境况一个在天堂,一个却在地狱间。曾经阅读过的乐府诗里不曾出现过的沉重感,在这一刻无比强烈。
这边还未曾从“拔剑反抗”的悲情中走出来,那边就又走进了司马迁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中。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曾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的历史和文学价值。但是在这本书闪烁的辉煌背后,我读到的是司马迁那忍辱负重的人生境地。因为正直,他为李陵说话,故而原本顺畅的人生就此易辙,但他依旧没有屈服于君王,只为完成父亲心愿,忍辱负重,最终完成这部巨著。
正因如此,历代文学家都对司马迁这个人的品格称赞有加,杨雄在《法言》一书中写到“太史迁,曰实录。”成为了赞他实录精神第一人。班固也在《司马迁传》称赞他“不虚美,不隐恶”。清代金圣叹不但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而且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隐忍已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呢。乃至到了近代,梁启超也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再次全面地了解了司马迁其人,可是司马迁为何当时能够毅然决然地那样去做呢?这我们要从《报任安书》中寻求答案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司马迁他之所以忍辱负重的活下来的原因,他认识到了生与死的价值,并且做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在生命气节和理想大义面前的选择,原来他是那样的艰难和沉重啊!千年过去了,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诉他:你誓将《史记》的文章“表于后也”愿望实现了......
《报任安书》中还有一段文字,同样值得我们深刻思忖——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一路奔腾,不曾停歇,司马迁终是秉承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拼尽了一生气力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纪传体通史先河的雄弘巨作!
在“古人的作文有多精彩”里,我看到了古人作文的精彩,但是我更看到了古人“人品的精彩”!
文若其人,这一点,在朱光潜老人家那里再次得到了印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