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讨论一个关于人的认识世界方面的问题。禅宗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人在参悟前、参悟中和参悟后,一般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达到三种境界,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为什么是这样呢?
因为刚出生的童年时期,别人说什么,自己就相信什么。自己看到世上得万事万物,和普通人看到的没有什么差别。
但随着人的阅历的增加,尤其是到了中年,由于世界和人心的复杂,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跟童年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时看到的山和水,都已不再单纯。太多的指鹿为马,太多的被欲望和名利所累。
到了老年,人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无数的沉浮和希望失望,并且从岗位上退下,脱离了一些束缚,悟透了许多道理。于是山又回到了单纯的山,水又是原来鲜活的水。
以上是比较流行的,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一般的解释之一。我认为有它的道理。
有人则从禅宗参悟方面进行解释,我认为也相当得精彩。大家可以去百度查找有关的资料。
所以看待世界可以有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有时会得出不太相同的结论。以下我想说说在自己某种视角下的结论。
在我看来,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对于天性感知能力强的人,人生看待世界的境界应该和以上说的颠倒,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有什么理由这样说呢,请继续看以下解释,但愿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童年时代,他对世界充满着怀疑,有数不清的问题,会天天向家长和周围的熟人问这问那。即使得到了答复,在对其中大部分相信的前提下,还会继续找出为什么后面的为什么。
更主要的是,会对许多现象不得其解,世界对他充满着神秘感。有少数时候,甚至把梦境当做为现实。
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青少年时代。通过接受课堂教育,突然明白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着客观的规律,人需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于科学的麾下,科学万能。宗教是欺骗人们得鸦片。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人过了中年,或者经历了更多的世事,读了更多的书,吸取了更多的知识,认知的领域更加扩大,并遇到了一些常理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于是渐渐对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认识的世界是“客观”的这一说产生深刻的怀疑。很多人被康德的思想所折服,觉得自己所看到,也仅仅能够认识的,永远是打上主观烙印的世界。至于什么“客观”世界,因为存在于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些感觉能力之外,永远无法被人所看见和把握。
客观的山和水,是人永远也看不见的。能够看见客观山水的人,已经不能称之为人,而是等同于神灵。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色盲,色盲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正常人。也就是说,人们如果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谱名字,颠倒着重新命名,比如把赤色命名成紫色,把橙色命名成蓝色,并且以此类推,那么也不会妨碍光学技术的发展。因为人都是带着有色的“眼镜”在认识着这个世界。
有了以上的认识,人或许会变得谦虚,变得知道天高地厚,不会迷信人定胜天,不再觉得人类无所不能。世界的庄重、深沉、无限、美妙与神秘感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