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最近忙着追电视剧,好像是《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和部队有关的,应该是上山下乡时期的,那一家子都是在部队里的。今天又给我讲其间的细节。说是家里孩子多,买包桃酥,锁在柜子里,也挡不住孩子们偷吃,妈妈很生气,可是又没有办法。有一次,就想了一招,买了好多包,平均每人一包。回家的路上,被其中一个孩子看见了,就问妈妈,买那么多桃酥做什么?妈妈回答说,给你们每人一包,省得防着你们偷吃,最后还是被偷吃。
剧情就讲到这里,到底孩子们怎么吃的,以后还有没有发生过偷吃,不得而知。
不过,孩子爸爸说了一句,这个妈妈真笑人。我却觉得并不可笑。因为我们小时候也见过或者经历过这种事, 这大概让你一次吃个够,吃伤了,看你还吃不?
![](https://img.haomeiwen.com/i9995970/5d88dda71975cd76.jpg)
我有个邻家妹妹,比我小四五岁。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家里都是自己做豆腐,一般在腊月二十七八左右,据说那一年妹妹大概五六岁,八几年,条件不算好,小孩子馋是难免的。看到出的热豆腐,妹妹一会儿掰一块吃,一会儿又掰一块吃,也不知道掰了几块,吃饭的时候就不大想吃饭。再后来整个春节,一口豆腐也没吃,而且从那一年到现在,一直没有再吃过豆腐。问她为何,她说,就是不想吃,不好吃,没啥滋味。
同时,另外一个邻居家有个妹妹,据说小时候断奶那会儿,家里没得吃,就给她煮鸡蛋吃,也不多,一顿一个,天天吃,不加盐,因为据说小孩吃盐多了不好。结果也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妹妹就再也不吃鸡蛋了。我记得也问过这个妹妹,为啥不吃鸡蛋了?妹妹摇摇头,太恶心了。
这就是两例典型的吃伤了的例子。
味觉厌恶
(Taste Aversion)
也称加萨效应、加西亚效应(Garcia Effect),为心理学的经典条件作用的一种典型现象,该经典反射行为通过味觉(应激源)和潜在结果一次匹配即可形成。
1964年,约翰·加西亚(John Garcia)和罗伯特·库林(Robert Koelling)通过老鼠试验,指出老鼠存在一种先天的特定刺激和特定结果相联结的偏好,其行为反射还依赖于一穿预设的有机体对待环境刺激的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9995970/cc959cda4d9c87f3.jpg)
条件性味觉厌恶(CTA)
当动物接触到一种全新的味道时,一般第一次尝试的量并不多。如果之后并没有负面的反应,该味道就会被动物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可以被接受的信号,从而在后来接触到该味道时进食量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新事物恐惧症的消退 (Attenuation of Neophobia)。
如果该味道之后紧跟着伴随恶心不适等反应,动物下一次再接触到该味道时就会拒绝进食,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的厌恶。该味道于是成为一种厌恶信号,这种现象叫做条件性味觉厌恶 (Conditio ned Taste Aversion, CTA)。在以后的摄食活动中,动物会减少或拒绝摄取具有相同或相似味觉特征的食物。
为什么吃伤了?为什么再也不吃了? 因为看到它就想起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据父母老人说,没盐的食物最容易吃伤,因为没滋味。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是没盐的食物,若再没有其它味道,真的不喜欢吃太多。不过,其它任何一种味道,都不会有人愿意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比如以前来例假的时候,总会有不算严重的痛经,于是我就喜欢喝一点红糖水。有一次,我实在不舒服,让孩子给我泡的红糖水,结果糖加多了,太甜了,好长时间不愿意再喝红糖水。一看到红呼呼的一碗,甚至是一想起那红呼呼的一碗来,就想起那种甜的齁的慌的感觉,还觉得恶心,泛酸水。哎,不说了,今天又泡了一杯,又有些过甜,冲了三四次,才觉得能喝了。这会儿口腔里还有些甜腻腻的,吃伤了,喝伤了,滋味真不好受。
过犹不及——老话说得真好!凡事都有度,把握度最好。不过,适当的用在生活中,让生活更协调,也是非常美好的。心理学来自于朴素的生活,应用于朴素的生活。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一起来说说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9995970/2879f95c0aab071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