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图书馆
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有权利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一个公民,为什么需要图书馆?我们纳税人为什么要出钱出力建设图书馆,并长期支持其运作,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收益和回报?这就牵涉到现代图书馆的价值观与社会功用的问题。国家图书馆在 2009年纪念建馆 100周年时,曾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宣传口号,最后确立的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这八个字不仅凝聚了“百年国图”的精髓与实质,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如果用图书馆专业术语来表述的话,“传承文明”就是“存储知识”,“服务社会”就是“传播知识”;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环节,即“优化知识”,就是对人类海量的知识资源筛选过滤,进行选择性保存、整理和开发,形成优质的知识集合。先从“服务社会”说起。这里所说的“服务社会”,与其他行业所说的“服务”有很大的不同,也不等同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如阅览、外借、参考咨询等。“服务社会”体现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可以归纳为公益、自由、平等,包括了信息与知识自由、全面开放方针、免费服务原则、职业道德精神等。这些理念是具有世界性的,与国际趋势接轨的,不受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普世的价值,受到《公共图书馆宣言》等国际通行的权威文件的肯定和提倡。从“史”的角度看, 20世纪下半叶之后,尤其是进入 21世纪以来,图书馆价值观的建立可以归结为四个转变:( 1)从阶级斗争工具向普遍均等服务的转变;( 2)从有偿服务向公益服务的转变;( 3)从封闭服务向开放服务的转变;( 4)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称为“天下之公器”。公器的基本含义是“天下共用”,其典出自《庄子·天运》:“名,公器也。”西晋郭象《庄子注》曰:“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后人因之将名位、爵禄、法律、学术等称为“天下之公器”,如《旧唐书·张九龄传》:“官爵者,天下之公器”;《资治通鉴》卷一四:“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梁启超《欧游心踪录》:“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公器一词遂成为全社会共有、共用名物之概称。图书馆即为典型之天下公器或社会公器。图书馆作为天下公器,其核心就是人文关怀的精神。具体说来,就是开放,平等,免费,政府创建,公费支持。上文中已经述及,这是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的首倡,也是《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基本原则。一个图书馆如果具备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反之,则不是现代图书馆,或者说不是合格的现代图书馆。一个合格的现代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现代社会中人文关怀、人本主义、以人为核心的民主社会价值观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说:从社会的角度看,图书馆不仅是一种社会机构,还是一种社会制度。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使每一社会成员具备了自由、平等、免费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的权利,代表了知识信息的公平分配,从而维护了社会的民主和公正。图书馆存在的意义超过了图书馆机构的本身,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向全社会宣示了现代民主、公民权利和人人平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图书馆和书店的差别
书店只能提供当年及近年的新书,甚至只是有销路的新书,不会系统地按照学科、专题来收集和积累文献,也不会提供卖不出去的书刊。同样一本书,在书店只是商品,到了图书馆就成了馆藏,而馆藏则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范畴,亦即波普尔大师所说的“世界三”。馆藏的使命是“为往圣续绝学”,为当代献服务,为后世传文明,永远都不能将馆藏作为“红包”派发。
为什么提倡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曾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最为主要的来源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取信息的根本途径,事关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阅读就是力量。一个人阅读的力量,决定个人学习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所有人阅读的力量,决定国家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创造的力量。西方启蒙先驱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设施之华丽;而是在于它的公民的文化修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与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联合国前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科菲·安南也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知识是力量,信息即解放,教育是每个社会和每个家庭发展的前提。”我国著名阅读倡导人朱永新先生曾经这样概括阅读的社会作用: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这是理想的社会阅读愿景。那么现实的社会阅读状况又如何呢?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当下的社会阅读:“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这里借用的是英国大文豪、大作家狄更斯的名言。在《双城记》里,狄更斯这样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绝望之冬;我们可能拥有一切,也可能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也正走下地狱……”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发展、各种矛盾突出爆发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社会颇有几分相似。这句名言也适用于今天的阅读,尤其是图书馆阅读。
互联网下的图书馆发展趋势
新技术给图书馆以及社会阅读带来的冲击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日渐明显、急迫。因为新技术的冲击,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社会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读者对图书馆依赖程度的降低甚至流失,致使图书馆面临消亡的危机,也给全民阅读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困惑。然而,无论阅读的形势、形态如何变化,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依然是全民阅读的主体。图书馆作为天下公器,其核心就是人文关怀的精神。现代社会中人文关怀、人本主义、以人为核心的民主社会价值观,在现代图书馆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普天下的读书人在此可以不受阻碍地汲取知识、健康成长,从而向全社会宣示了现代民主、公民权利和人人平等重要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全民阅读的基本前提、中心内容和核心目标。因此,在当今社会,图书馆是社会阅读的主体,也是全民阅读的主要场所。
要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完整全面地掌握知识,图书馆是最好的场所,甚至是唯一的场所。只有图书馆,才具有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才能为读书ku提供全面系统的文献服务;也只有在图书馆,才能领略到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全部的人类文化遗产,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这个世界。所谓“巨人肩膀”,实际上就是前人成果,就是文献,就是图书馆。目前还没有任何社会机构在阅读这一功能上可以取代图书馆。举例讲,如果某一学科或专题的有关文献有 100篇,其研究者或学习者至少要掌握其中的 80篇,还不能遗漏核心文献,才算得上有起码的了解,才算入门。社会上能够提供这样文献保障的机构只有图书馆。这就是图书馆系统收藏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功能和使命是其他社会机构无法完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