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对于学校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分层功能,是认知模糊的,在我们的话语体系,甚至是拒绝接受的。
学校教育工作者,只关注知识的存在本质,而避开了实际的经验研究,这或者是因为教育原理或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不足,一直忽视了思维的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是如何受制于社会的,只能模糊地解释不同学生受制于价值观、标准和不同团体的世界观,对他们的学业成就带来的影响。
但这不足以真正解释“择校”、家长尤其中产家庭对教育的焦虑,而校长将分数与素质教育对立,不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真正意义,也就不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所以我们必须关注知识得以传递的课程,是如何实现社会秩序、社会控制或者达成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
02
英国现代课程论研究者杨(M.F.D.Young)就指出,法国的涂尔干就混淆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概念,把它们当做同义词,而过分强调教育的价值成分,设想教育主要具有的功能是综合功能,即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的观念和价值,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化中介。实际上,不可回避的是,教育具有分层和区分功能,可以称之为“文化区隔”功能。
威廉姆斯的知识社会学,向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图谱,让我们清楚课程内容选择中不同的侧重点带来的不同结果。
1)自由的/保守的,社会地位为:贵族或绅士,教育政策是:非职业性,“有教养的人”,强调品格教育。
2)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为:商人和专业阶层,教育政策是:高度职业性和专业化课程。教育作为谋取理想职位的手段。
3)民主的,社会地位为:激进的改革者,教育政策是:推动“全民教育”。
4)民粹主义/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为:劳工阶级或下层民众,教育政策是:为学生提供选择,支持参与。
《作为知识社会组织的课程》一文中,杨提出了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研究的五个水平。
水平一,“知识的社会分配”,杨的观点是,我们社会中现有的教育结构和组织是服务于维持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现状。
水平二,“知识的社会分层”,。杨的观点是,知识的选择、组织方式以及支持这些方式的原则应成为我们的研究中心。
水平三,“学科是社会思维的产物”,杨的观点是,先行的学科分类在社会中引起知识的分配不公。
水平四,“知识的社会构建”,杨的观点是,社会文化的相对性,决定; 知识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因此,所有的事实、真理、法则包括自然科学,都是制度化的传统而已。这一观点被很多研究者批判。
水平五,“理性本身仅仅是一种社会传统”,杨的观点是,我们对逻辑或理性的看法,应被视为“成套的社会传统”。这一观点也被很多研究者批判。
03
英国教育社会学家,社会课程论的创导者伯恩斯坦,其代表作《阶级、代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的理论》及《论教育知识的分类和组织》,运用“分类”与“组织”的概念研究权力、控制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集合课程”与“整合课程”的概念,为课程的社会学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清晰的框架。
他认为,一个社会对教育知识怎样进行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是公众对其所处社会的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原则的反思。从广义的课程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一定内容的时间量分配;某一内容的“单元”数量粗略测算内容的相对地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界限”是清晰还是模糊,它们至今的关系是封闭还是开放。根据这种分析原则,可以察知有些内容被给予不同的地位,进入一种开放式或封闭式的关系中。“分类”与“组织”这2个概念,可以分析三种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基本结构。课程界定有效的知识、教学界定知识的有效传递、评价界定学习者有效地获得这种知识。“分类”是指内容间界限的清晰度。“组织”是指知识传授和接受的环境形成,指传授者和被传授者之间具体的教学关系。明显的“组织”,降低选择范围,不明显的“组织”,扩大选择的范围。
综合以上,伯恩斯坦认为,“集合课程”坚守等级制,知识通过一系列明显分离的学科加以组织,以“学科”课程的强化、分化来培养不同阶层的人,比如强调某些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以顺利通过“筛选”进入更好的专业、更好的大学。而“整合课程”的“分类”力度明显减弱,学科之间的分化不太严格,教师权威降低,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权,师生关系趋向更为平等、尊重,从结果来看,引发思维、行为模式的改变,是一种改变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因素。
04
伯恩斯坦、杨为代表的社会课程论学派,为我们提供了“分类”、“组织”、“权力”、“控制”、“社会地构建”、“社会分层”、“教育知识代码”等概念,对于我们从社会学角度深刻理解和思考学校课程中所蕴含的社会特性,尤其在“理所当然”的一些学校课程实践上,如能力分组、有关知识的选择、规划与选择能力的培养、学习型组织的假设等引发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一些学校课程,明显阻碍了某一些学生接近那些与社会中报酬、声望和权力相关联的知识,因此,虽然它们看上去很合理,但是却掩盖了一个事实,这些课程中取得成功的学生实际上仍然是“失败者”。
总而言之,“知识的社会分配、社会分层”、“学科是社会思维的产物”以及“人为、任意的学科分类都会阻碍学习活动进行”等知识社会学理论研究成果,为学校“统整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意义和探索实践,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