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若愚
编:金兆丰
以前我们刷到过太多的鸡汤,曾几何时我们也开始用这些鸡汤勉励着自己:
“不努力如何才能配得上自己的野心”?
“熬过去,一切都会变好,
你就会成为爸爸妈妈的自豪”
“在一切没变好之前,你一定要给好运留点时间”
“在今后你闪闪发光时,你会感谢这些糟糕的日子”
……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仅没有变得像预期一样越来越好,反而总是在不断地从一个深渊,迈入另一个深渊。
所以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小时候
一毛钱一根的辣条吃完嘬嘬手指幸福感就爆棚
裤兜里的两块钱就是一笔巨款
玻璃弹珠可能是唯一的玩具
谁家买了手柄游戏机立马摇身一变伙伴中的leader
见到广告单上的德克士汉堡馋的流口水;
周末去田里抓上一瓶蚂蚱用狗尾巴草穿成一串
……
小时候
滚得满身是土回家
妈妈看到这副脏兮兮的模样免不了是一顿骂
偷偷把爸爸的烟盒拿出来挨到炉边点着就跑
披着浴巾和伙伴们玩上一下午的cosplay
和动物园的猴子合影也能高兴一整天
爸爸带自己玩上一次卡丁车可以神气好久好久
……
小时候
许多“第一次”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第一次上学是长大的开始
第一次自己乘公交车是独立的开始
第一次拿到奖状是优秀的开始
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是掌握新技能的开始
第一次上台表演的骄傲的开始
……
那个时候到了夜晚倒头就睡,哪会像长大的我们,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不知屏幕前的你是否和笔者一样,小时候无数次许下过“快快长大”的愿望?
而等我们终于到了18岁
恨不得立马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成年人”的身份
我们试图摆脱父母的束缚
我们试图挣破一切牢笼
我们终于可以自己做决定
我们终于离开了父母
这是我们独当一面的开始
后来啊……
大学的每一科考试只有一次机会
社团俱乐部经历也乏善可陈
应届生的身份只有两年
但是幸运的是
大多数时候的我们撒撒娇
父母的转账就已来到
如果幸运,遇到三观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少可以排解些孤独。可是这个时候的你,有没有开始享受独处?
25岁的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
薪资不算满意却没得更好的选择
不够努力却觉得自己很辛苦
不够坚定却也没什么方向
没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却也没能常伴他们身旁
于是
我们开始【习得性无助】
慢慢接受现在的现状
越来越丧
无望
······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个实验推及到个体会怎样呢?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当然,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对自己行为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
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那么习得性无助会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努力无意义。“宿命论”似乎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解释;
其次,自我评价降低,觉得事到如今都是自身的原因,由于自身智力和意志力不足才导致如今的结果;
第三,消极的定势。“习得性无助”的这类人通常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失败的,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生活中出现问题。
温馨提示
如果屏幕前的你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漩涡,也切莫妄自菲薄,关注我们,后续教你如何学会“习得性乐观”!
作者简介PROFILE
熊若愚
助理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潍坊医学院心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跨临床与亚临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entre for Transdiagnostic Mental Health Research)应用心理在读硕士
实践经历:研究生期间多次担任大学生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助教
实习经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院临床心理科,潍坊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
个人箴言:慢慢来,比较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