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一个爱好阅读的人,都会有一段“在阅读中遇见另一个自己”的经历吧!
以下是「张司令」分享的阅读经历《在阅读中遇见另一个自己》,感谢作者的分享,收获很多。
她的阅读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横向阅读。
阅读,刚开始只是她众多爱好中的一个爱好而已,只是随心而读(电子书为主)。
2021年底的一天,好朋友送给她一本麦家老师的《人生海海》(纸质书),这是一本茅盾文学奖(第11届)参评的作品(并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麦家的《暗算》获得的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读完感触颇深,最主要的是激发起来自己的文学情愫。
她开始看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看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看路遥老师的短篇小说《人生》、《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看路遥老师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从此,她开始享受静静地和书中各种人物独处的时间,她会真心觉得好看,喜欢书中的气息和表达方式,喜欢书中的文字。因为遇见了自己喜欢的文字,进而引发了她提笔写字的冲动,进而养成了每日读纸质书的习惯。
于是,她开始看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莫言老师的《蛙》、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阿莱老师的《尘埃落定》、苏童老师的《黄雀记》、王安忆老师的《长恨歌》、格非老师的《江南三部曲》等等。哈哈,满满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书,还是应该从经典开始阅读呀。
她读着读着,却也同时发现了自己喜欢的文字类型,读的同时她也注入了思考,于是提笔开写,她开始写:东北女性乡土文学。
第二个阶段:纵向(垂直)阅读。
有了东北女性乡土文学的定位和各种阅读写作的感悟之后,她开始聚焦女性作家的作品,比如萧红、迟子建。她不仅读她们的书籍,而且还了解、研究作者。比如迟子建,从她的散文和随笔开始读,然后又由短到长依次地读了她所有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
说实话,我很佩服她义无反顾地读一个作者作品的用心和勇气,因为她是看到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和榜样的。这是我特别需要学习的地方。
第三个阶段:挑战自己,攀登高峰。
之前阅读的是茅盾文学奖作品,接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比如莫言老师的《生死疲劳》。比如大部头女性题材的《安娜·卡列尼娜》。81万字,我想一想,就已经觉得非常害怕阅读了。她是这样形容的,这是隔空对话的阶段,有一种与大师“通灵”的感觉。接着开始读第二遍,接着开始读另一部大部头书籍《战争与和平》。
说实话,这2部书,我看过,都没有看得下去。之前我对这些大部头,一方面是抵触去看,太累,看不懂;另一方面认为可能就是字多而已,看了对我的文学创作也没有啥帮助。她看完之后的心悦诚服,也彻底让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些名著误解的无知。
有多少人,读,是为了写,是为了一些目标。好吧。去读,每天读,广泛读,攀登高峰一样的读。
我也是爱书之人,通过张司令老师的阅读分享,她的盘点和感受,我的感触很深,应该讲启发很多,特别有指点迷津的作用。是的:读书人,加油吧。
PS:原文地址:读写营第八期第一讲 | 在阅读中遇见另一个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