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ly
设计:paulodybala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
——衡水一中学校校长的开学致辞
欢乐的暑假在孩子们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迎接孩子们的是新的学期,新的环境,和新的适应期。
大家都是知道开学后日历上只有两个日子,一个是开学日,一个是休息日。
又或者是开学只不过是开启下一个假期的倒计时。
孩子们之所以讨厌开学,除了美好的假日结束,还有就是无论哪次开学,都躲不过铁打的试卷、流水的测验。
由于今年疫情的原因,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延迟了开学的时间,前几天幼儿园开学,那场面真的是要多失控就有多失控。
小朋友哭着喊着找妈妈要回家,而且小朋友的情绪很容易被传染,所以只要一个哭,大家都会哭了起来。
幼儿园的老师没有办法只好把教室的门锁了起来。
大家看到这个新闻会感觉很好笑,但那些宝妈在感到搞笑的同时会感觉心疼,毕竟是自己的孩子离开家,会很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吃好,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
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我想每一阶段的孩子,都会产生紧张,焦虑,和害怕。
记得在小编上初中的时候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上学,当自己的父母离开宿舍时,虽然告诉自己不要哭,但也是偷偷地哭了起来,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是恐慌还害怕,因为什么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同学和老师也是新面孔,在陌生的环境里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流。
所以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有的想家,有的哭过,有的甚至想退学。
但是,这是一种正常的心里反应,但如果无视这种心里反应一味让它蔓延,那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的需求,当孩子哭着打电话给你说自己的焦虑和紧张时,家长说的更多的是你要坚强,不可以被这点困难所打倒。
这是小编的母亲在我上初中时经常会跟我说的一句话,我对她反应就是听久了就会翻白眼,久而久之就不想跟她打电话了。
高中之后出国留学,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作为⼀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从⼩说着,家乡话和普通话⻓⼤,英语也只是日常练习的一小部分,所以面对全新的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冲击和影响着我的。
在国外生活的10年间,我的居住轨迹像极了⼀只迁徙的鸟,搬过无数次的家,辗转在几个城市。
对我而言,那是主动冲进西方新世界,暴露、洗礼、重塑自己的10年。
但是周围的朋友总是很惊讶我会很快的适应环境,在国外的这10年里,并没有像他们那样总是显得局促不安,为了搬家而烦心。
我想了想或许之前的经历帮助了我,因为从初中之后一直是住校的,才迫使自己不得不很快地去适应新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留学的年龄比较低龄化,例如:有些家长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送到国外学习,接受国外的精英教育。
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与不适应的问题。
是什么让我们无法适应新环境
大脑是个天生控制狂
不管年龄的大小,人类的大脑会预期未来的危机,提前构建保护措施。
当我们到⼀个新的环境,因为不了解,使得⼤脑对周遭危机的预估能⼒下降,⼤脑就会产⽣更多的“不确认感”。
这种感受会刺激⼤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引发应急反应-“紧张感”。
这是为了提醒你:请进⼊备战状态,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果不很好地处理,让应急反应持续作用,很可能诱发⼼理问题。
日常模式就像⼀只依靠惯性旋转的陀螺,它就在某个角落,默默支撑着我们的心理稳定性。
当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只陀螺就会被中断,从而打破了⼼理的稳定性。
我们可能需要调整作息、运动习惯、购物习惯,我们被动接收的信息和社交也会发生巨变。
生活方式的改变
试想一下,当你伤心或⼼情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和朋友去熟悉的餐馆、酒吧?去家附近的公园瘫坐或发呆?
你已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这对你来说更像是常识。(要知道,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依靠的不是知识或分析,更多的是常识。)
但是,在新的环境,这些常识可能无法实现,你的生活模式陀螺停了,只有重新鞭打它,不疼才怪呢~
我们的孩子跟自己的小伙伴分开,班里没有一个熟悉的人,他们是没有办法很快的融入到这个新的环境里的。
这个时候他们通常的减压方式,已经是远离了他们,所以面对自身的负面情绪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缓解。
特定的⼈格可能会加重环境的不适应感。
⼈格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类型的⼈格,在内⼼感受、⾏为模式上会有各自的特征而已。
选择符合自己⼈格特征的新环境,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如果新环境与自身的⼈格适合度较低,当然更容易产⽣负面的情绪。
例如,外向⼈格的孩子,在⼈⼝密度低、与⼈交流少的新环境,可能会因为无法交到足够多的朋友,⽽感到失落或不安;
内向⼈格的朋孩子,在⼈⼝密度很高、社交热情的新环境,可能会由于不擅长陌生社交,⽽导致融⼊困难,产⽣孤独感和缺失感。
复杂的人际关系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
对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学业的竞争和集体中地位高低的竞争、消费上的竞争、交际面上的竞争等等,由于学生“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稳定,性格的意志力日趋提高”,他们较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因而这些竞争如同一股潜流,暗暗在班集体中涌现。
每个阶段的学生所面对的人际关系重视方面也是不同的,小学生会比较简单地一点。
喜欢跟谁玩,就会表露出来,对人的喜好也会说出来。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面对新环境我们如何适应
给自己足够的空间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为了缓解生存的危机感,我们会下意识地去快速学习、快速融⼊。
但快速成长的诉求,必然带来时间上的压迫感、对自我能力的质疑感。
在新的环境下,这些压力会让自我感觉“很不良好”,甚至伴随着受挫。
所以,不要被这种诉求牵着鼻子走,构建新的⽣活、学习新的事物都是需要时间的。
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接纳自己的“⽆能感”,花最大精力,去做可以改善现状的事,用事实鼓舞自己,让自己获得⼀些可见的成就感,从而逐步建立信心。
不要过度依赖之前的生活方式或者朋友
移居到新的城市,到了有个新的学校,我们都会做⼀件事情就是遇到问题,找家⼈、朋友在线联系,缓解思念,获得力量和支持。这很重要,也很必要。
但有⼀个需要警惕之处,这也可能会阻碍我们在新的环境,发展新的社交圈⼦。
认识更多朋友,当然不是任务,但新环境还是需要建⽴新的社交,这将带给我们融⼊感和必要的支持。
过度依赖原有社交支持,⽽误以为自己不需要去结识新朋友,是很多适应期的⼈容易掉⼊的陷阱。
结识新朋友,除了花时间和精⼒,还要冒被拒绝、判断有偏差、遇人不淑等这一系列的风险,但从来都是有风险才能有收益,别忘了,之前的朋友也是通过经营新朋友而得来的。
探索新环境
这个建议应对是指对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来到⼀个新城市,在⽣活基本进⼊正规后,鼓励大家多做⼀些好玩⼉、但看起来没啥意义的事情。
要知道,好奇⼼是天生的,预设结果则是好奇心杀手。
⼈很容易在感到怯懦、不安时,采⽤“我都知道”模式。
你可能觉得,你不是⼀个喜好吃喝玩乐的⼈,你可以遇见那些所谓的“探索城市”、“神秘活动”、“好玩的地方”也就那样。
但是,这些你觉得可能意义不⼤的瞎玩⼉瞎逛,将帮助你认识你即将在这里生的城市,让你更了解这座城市,结识新朋友,也熟悉这座城市人的生活习惯。
而你需要做的,可能只是下载⼀个同城活动App或者只是打开大众点评。
最后,希望我们的学生们能够朝着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学习而努力,这些努力包括:
1、尽早设想自己人生的目标,然后把握一切有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和实践——即便当下你无法理解这些努力的意义。
2、学会为简单的事快乐,哪怕只是一顿美食、或和朋友的简单相聚。
3、尽早思考自己所信仰的某种意义体系,找到自己所相信的人生的意义。
4、拥有特权时不要忘记反思自己的所得,不要忘记对他人的责任和对弱者的悲悯;迷茫时可以先关注脚下但不要忘记梦想,哪怕此刻觉得高不可攀。
在此,祝愿大家在新的学期里能够找到自我,学业有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