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上海的?”
“是啊。”
“那你怎么会来武汉上学?”
这个场景,我真的面临过无数次。
在大学的时候,我只要交一个朋友,自我介绍一次,我总要受到他们的惊讶的小眼神。
次数多了,我的答案也都变得五花八门。好像上海人去外地读书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为了迎合大众对上海人的第一印象,我的答案也都是他们想要听到的。
可是这并不real。
谎话说了太多,我都不记得真相了。
所以,我真的有很认真的思考,为什么我会去武汉读书?
说到这里,我想到我知道要去武汉的时候,我的高中老师对我说的话:武汉挺好,就当是深度旅游了。我当是,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可是内心是高兴的。因为我想去武汉。
所以,我最后的答案是:我不想再呆在上海了。我腻了。
02
“你是上海人?”
“是啊。”
“看不出来啊。”
工作了,上面的场景也慢慢变得常见了。
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各式各样工作类型的人需要打交道。一开始总是利益驱使,大家互利互惠。然后再开始说点私事,拉近距离。
当大家茶余饭后的时候,就会说起家乡,问问老家。
每次我说,我是上海本地的,他们又露出了惊讶的小眼神。
大家对上海小姑娘的成见是有多深啊。要不是我工作努力认真,态度勤勤恳恳,而且成效还算显著,不知道他们要黑化上海多少。
我心里暗暗地想,这种刻板印象,真的很恐怖。
试想一下,如果,我一开始就说,我是上海人。他们一定就在一开始,把标签植入给我了。用惯性思维,把“做事不认真”“混日子”“娇生惯养”等等词都贴在我身上。
那么,我和他们的合作,还能好好进行下去吗?
03
“你改变了我对上海的印象。感觉你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哦,是吗?”
“感觉你不像个上海人。”
这个场景经常出现在我和一个人深交的时候,他对我说的话。
每次这时候,我都会反问一句:“你以为上海人是怎么样的呢?”
“排外”“小气”“斤斤计较”“嘎挠忙”“作”“娇气”……
首先想到的,都是一些市井的形象。
但,确实是。我承认这些标签,以前的上海人身上总会带一些。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我还记得以前我总是觉得,外地人来上海,是来抢资源的。我们班上总有几个外地小朋友,成绩数一数二。路上人来人往,真正的上海人也都没几个。凡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我总觉得是外地人抹黑上海。
可是,随着我的长大,上海的城市教育,还有一些主流价值观的传输,我意识到,外地人来上海,他们是抱着梦想来的。
一到春节,上海就变得格外冷清。连早饭都没得吃,很多餐馆都是外地人开的,春节回家,我在家叫个外卖都没人接单了。
上海的创业项目,对创新创业高科技研究的扶持,也都是相当给力。我有认识的人,从厦门大学毕业后来上海创业。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聚在创客空间里,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转悠。
作为上海人,对于上海的优势,我自豪,我骄傲,我膨胀。
但是,我更清楚的知道,这意味着,作为上海人,你若是不努力,靠着吃老本,你离被请出上海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04
“我是个上海姑娘。我不是不像上海人。是上海人变了,你还不知道。”
我身边有许多上海姑娘,她们有自己的稳定的小日子。
他们可以说走就走,闪辞,裸辞。家里几套房子,有房有车。工作不满意了,回家,父母能养。还有个女孩子,因为工作太辛苦了,家里人劝说不要去上班了,或者换一份工作。
但是,这些女孩子,她们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全身心去做。任劳任怨。每天就算是拿着比家里出租房租赚的钱还少的工资,她们也都像打了鸡血地去做。
我们那么努力,不是为了钱。真的不是为了钱。
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找到自我价值。
上海人创业的也很多,而且很多都发展得还不错。我们花着上一辈的钱,其实也不踏实。还不如自己花自己的,来的靠谱。
我们和一般打工者不同,我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找寻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生活被喜欢的事情填充,我们忙碌着,并且享受着。
我的微信号:janemayday,现在在创业中,项目名:飞马牧场。还得请大家多多关注。谢谢。
网友评论